清醒纪
《毕摩纪》以美姑三大毕摩家支为主线,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形式的毕摩活动仪式,从历史客观的角度诠释了毕摩的生活状态,思想动态,传承方式,受众心理。该片以朴实的手法,感人的画面,真实地纪录了毕摩的现实生活。
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应该更多的了解毕摩文化和彝族文化,关注其存在的价值,告别逝去的黄金时代,以坚韧的姿态踏刃而起。
一、凉山彝族的发祥地——莫古格埠
美姑县洛俄依甘乡林木莫古村境内有一黄土梁子,这就是著名的古侯、曲涅两支系汇合结盟形成部落式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起点遗址——莫古格埠。
据有关资料记载和彝族老人讲述,今凉山州及周边川滇结合部彝区历史上由“斯普嘎洪”和“阿河牛衣”两大地名构成,最古老的《居母惹所》传说中就有“居住于斯普嘎洪,耕种于阿河牛衣”的故事。远古时期,今西昌一带住有彝、傈僳、撒尼等民族的先民邛部,盐源一带住有蒙、藏、纳西等民族先民笮人,其它地方还住有女黎、格俄、佘佘、濮苏乌乌等民族,商周及秦均未入朝庭版图。汉武帝时通西南夷开始入版图设置“以夷治夷”郡县建制,在朝廷官兵来往和汉民迁入过程中产生“大小凉山”汉语地名词。邛部100多代后裔古侯、曲涅居住在兹兹南武,他们不断迁徙移居,在古侯第18代后裔的古侯支系从云南巧家渡金沙江经布拖等地来到今林木莫古村境内,曲涅第19代后裔的曲涅支系也从云南永善渡金沙江经雷波等地来到这里。他们相约在莫古格埠平台上汇合结盟开辟大小凉山并逐步形成部落式凉山彝族奴隶社会。
二、彝族宗教信仰与祭祀
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秤实践中,彝族民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他们在对待天地、日、月、山川、动植物等自然万物的崇拜中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由与动植物的密切关系而形成图腾崇拜,由灵魂俯则形成祖先崇拜。以祖先崇拜为核心,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灵物崇拜为一体的传统俗信是彝族民间宗教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各种祭祀、巫术、兆卜、禁忌是其常见的信仰活动。
1彝族的虎图腾崇拜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出于对动植物的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他们以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志,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中国云南的彝族人,对虎的崇拜就是源于这种古老的图腾信仰。
据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记载,天神在创世之初,派了他的五个儿子去造天。天造好了之后,便用雷电来试天,结果天裂开了,用什么补天呢?天神们认为世界上的东西虎最威猛,于是天神又派五个儿子去将虎制服了,然后他们用虎的一根大骨做撑天柱。用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间万物。
黑虎氏族是彝族的远古先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崇尚黑虎,即以黑虎为图腾,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彝族人称虎为罗,在他们的姓氏中,常见的罗就表示他们是虎的后代。男人自称罗罗濮或罗颇,意思是雄虎;女人则自称罗罗摩,意思是母虎,他们自认为是虎的民族。
2“三魂说”和“祖界”观念
彝族祖先崇拜的思想基础是“三魂说”和“祖界”观念。彝族人普遍认为已故祖先具有三个灵魂。这三个灵魂各有不同的归宿,其中一魂守焚场或坟墓,一魂归祖界与先祖灵魂相聚,一魂居家中供奉的祖先继位上。与“三魂说”密切相关的是“祖界”观念。祖界在各地彝人的信仰中是本民族先祖发祥分支之地,是始祖笃慕和后世各代先祖灵魂聚集之所。彝文文献《指路经》中描绘的祖界,在祖先灵魂的诸归宿中也是最理想、最高的归宿。这些是彝族民间流传的各种祭祖活动的内在依据和前提。
彝族民间信仰的神灵中,祖灵与人们的吉凶祸福、贫富穷苦关系最密切。而安灵和送灵是彝族民间广泛流传且颇为重要的二大祭祖礼仪。安灵仪式选在万物夏苏、气象更新的早春时节举行。包括家祭、野宿、入祭场、卜卦、祓崇、换祖、取净水、焚灵位等内容。
三、彝族的毕摩文化
彝族作为一个多种崇拜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也形成了三观,即三界观(天界、地界、地下界)、万物有灵观、万物雌雄观。介于其认识和观念,构成了彝族人民的博大精深的核心文化--毕摩文化,主要集中在大凉山美姑地区。而作为一个有着自己宗教信仰的民族,在彝族社会中普遍存在着本民族的祭司——“毕摩”和实施巫术的巫师“苏尼”。在彝族原始宗教活动中,毕摩和苏尼的职责是“沟通神、鬼、人之间的关系”,他们既是原始宗教观念的宣传者、解释者,又是宗教仪式的主持者和组织者,是彝族精神信仰的代表。在其原始宗教传统中,毕摩和苏尼的职责不同,毕摩主要司理祭祀,带有极度强的祭司所性质;苏尼则主要通过实施巫术以“控制鬼怪”,是彝族社会中的巫师。此处侧重分析毕摩文化。
1毕摩的起源
据彝文文献《勒俄特依》记载,苍天降下灵神果籽落于下界,经过三年九世后,终于长成了杉树巨人,可是一直似人非人,不能成人类始祖。直到阿居阿丛时代,山神得知必请毕摩祛除白、花、黑三秽后举行祭祀猪胛卜才能成为人祖。于是先后派遣豪猪、白兔、野鸡和蜘蛛作为使者去上界敬请额比斯乌毕摩,经过多次请求后,额比毕摩才同意下界作毕,额比毕摩在屋后竹林中砍回三根神竹杆,做成神签、法笠、法扇,送给额阿孜三祖孙带着一部叫《斯穆安甘》的经书来到了地界,为杉树巨人祛除了三遍三色秽后举行了祭祀猪肿卜后,于是地界有了雪族十二支,其中一支便成了人类的始祖。
2毕摩的变迁
为了世代纪念天界的额比祖孙的功绩,至今彝族毕摩举行招魂仪式时,还用三根顶端削成斜面的木签代表额比祖孙的神位插在神座中。
从杉树巨人下传到阿牛举日时代,人类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据《赞毕祖经》记载,先由石孜石德做毕摩,后传至莫米部落作毕十代后人类开始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这时,石尔俄特是彝族历史上改革母系氏族制度的划时代人物。从石尔俄特起,人类又提取毕摩作毕内容的精华,整理毕摩作毕仪式中的程序和内容及法具。从《彝族谱牒》中推算出,从石尔俄特世至今有170多代,也就说,彝族宗教大约在4200多年前就基本形成。后来传到阿苏拉则(大约在公元年南宋淳熙年间),对原有的彝族文字经典进行整理、规范、和编造工作。
3毕摩的涵义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主要职能有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活动;其文化职能是整理、规范、传授彝族文字,撰写和传抄包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药、农药、工艺、礼俗、文字等典籍。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出猎、播种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毕摩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着人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
4毕摩的地位和作用
毕摩在彝族社会中地位很高且神圣,是古代彝族氏族社会中就有的一种职业,专门掌管文书和主持祭祀,男人世袭。历史上的毕摩阿苏拉则和后来的“吉克”、“吉尼”、“依火”、“曲比”、“俄比”等姓的毕摩,是传统世袭的“正统”毕摩。由于职业的关系,使他们去努力掌握社会的和自然的知识。到了近代,出现了无根基的毕摩--兹毕。
在彝族社会的“兹(土司)”、“莫(法官)”、“毕(毕摩)”、“格(工匠)”、“卓(百姓)”五个等级中,毕摩的地位处于第三位。毕摩是继承彝族文化和传播统一彝族文字的大知识分子,彝族彦语中:“兹来毕不起,毕起兹不吉”,充分说明在彝族社会中毕摩的地位是至高无上,任何人不能侵犯毕摩的财物和人身。
当然,毕摩之间也要分等级,这主要是由毕摩作法的经验和作毕能力(仪式的大小程度)而定。要举行什么样的作毕仪式,请什么样的毕摩来作毕,都是通过占卜而定。所谓仪式的大小是从作毕时用的开支大小程度而定,如大型作毕送祖灵(尼木撮毕)之类就是大型的作毕仪式,如一年三次的用羊、小猪、鸡之类就只能算是中小型仪式了,型作毕仪式见本文后面的介绍。
毕摩的主要职责和活动,是应请为人招魂、安灵、送灵、祛灾、合婚、预卜、择吉日和协助德古(调解人)对因财产、盗窃、口角而发生的纠纷进行神明裁决等。
正常情况下,彝族人每户人家每年要请毕摩做三次法事。春天,万物复苏的时候,彝族人家要为除却别人的闲言碎语而做一次驱邪法事;夏季,7、8月份,彝族人认为,自己的仇人会在暗地里做一些巫术诅咒自己,会请毕摩做法事来反咒,以保平安;秋季,他们认为人的灵魂会离开身体去流浪,所以必须做召魂法事。
5毕摩法器和绝技
法器法具是毕摩从事仪式活动的手段和根据,是毕摩通达神灵、降妖除魔、消灾祛祸、祈福纳福等所凭借的具有特殊神力的工具。在凉山地区,毕摩的法器主要有法帽(彝语称“毕摩尔布”,竹编缝以黑色薄毡)、神扇(彝族称“其克”,竹木编制,把柄贯中)、经书(彝族称“毕摩特依”,有经文和图画)、神铃(彝语称“毕具”,铜铸,有大小两种)、签筒(彝语称“吾土”,用木料做成,中空,底部有“叉”形而尖,上有盖,内装单数竹签)、神枝(彝语称“古”,多数用一种彝语名叫“以火”的树枝做成,主要用于布法陈)、法网(彝语称“黑阔”,主要用来装法具)等。护法法器有鹰爪、猪牙项圈、虎牙等,临时制作法具有响竹、水鼓等。毕摩法具的制作一般都择在豹星十四“勒克”日制作。
毕摩在做仪式时,不时念诵道,或赞颂道:“法笠黑压压,法扇摇晃晃,签筒如林立,神铃似雷震”。对毕摩法具作了神化的描述。相传在原始母系氏族时期,毕摩因不置金银水鼓,不佩杉签筒,不持樱神扇,不戴神笠,不摇神铜铃,不念神传经,因而驱鬼鬼不走,遣敌敌不散,祈福福不至,治病病不愈,直到维勒邛部时代,邛部才用了种种法具,毕摩的法力于是才大增,祛病驱鬼招魂纳福得心应手无所不至。
彝族毕摩在作法时,口念经文,舞扇摇铃,表演绝技时更是出神入化,油锅捞物、舔烧红铧口、沸水烫身、吃火炭、含油喷火等。
6毕摩现状
美姑地处凉山彝族地区腹心地带,彝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是凉山毕摩最多、最集中的一个地区。据史书记载,彝族历史上产生过三位著名文化英雄阿苏拉则、阿格说主、阿克俄伙,以他们三人为代表形成了三大毕摩流派,其子孙后代集中居住在美姑。所以美姑毕摩文化知识水平最高,有“毕摩源头在美姑黄茅梗”之说。
2002年初,美姑县集中人力、物力对全县36个乡镇、291个村的现有毕摩及其经籍收藏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全县有毕摩8680人,有322种。
四、毕摩文献——文化的纪录,民族的价值
首先,毕摩文献纪录的毕摩文化有两点特性。一是血缘、地缘性,具有以家族或村落为基本单位的原始宗教基本特性;二是自发性与自我性,整个小群体的特征很突出,不同村寨或家族家支之间的信仰(神)是平等的,这种信仰具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其中,对祖先的强烈崇拜在整个彝族毕摩文化中表现得最为特别、深厚,体现着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所以说彝族的毕摩仪式是活态的。
其二,文献是历史的记录,这种记录可能有变形的因素,但基本的东西是真实的。彝族毕摩文献不论文字或是内容都比较古老,特别是彝家称的“嘎哈”部分,文字难识,语言晦涩难懂,但最具原始性,是原始宗教的活化石。
其三,毕摩文化是原始文化的综合体,毕摩文献作为文化的载体,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哲学、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医药卫生、天文历法、人伦规范、军事思想、农业畜牧等。
毕摩文化,是毕摩们记录、传承、掌握的一种特殊文化,不仅是毕摩本身的文化,而且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也就失去了灵魂。文化消失了,一个民族的个性也就没有了。
毕摩文献有完整的系统性。毕摩文献集成了彝族古代的语言、文字、哲学、历史、谱牒、地理、天文、历法、民俗、伦理、文学、艺术、医学、农学、技艺等内容,从其发轫、繁荣到鼎盛、发展,不仅促成了彝族意识形态领域的聚变,而且推动了彝族社会的发展,并渗透到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十分深远。毕摩文献是彝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本土知识、民间智慧、族群记忆、母语表达的主要载体。
毕摩文献的独特性与稀有性。1彝文是一种古老的、自成一体的“自源文字”系统。2凉山彝族毕摩文献是人类书写文化及其技术发展的生动载体。民间普遍流存着牛皮经卷、羊皮经卷、布面经卷、古宣纸经书、现代白纸经书等多种多样的载体形式。3毕摩文献有其自成一体的书写和阅读习惯。一般自上而下直书,或自左向右横书;凉山彝文的阅读习惯独具一格,书写时从上到下竖行书写,阅读时将经书向左调转90°角横看,这在汉文文献记载中被称之为“左翻倒念”。4毕摩文献的歌诗风格与“惟诗”特征。这种鲜见的文体特征主要是由毕摩的宗教司职和仪式活动的口头传播所决定的,毕摩们以诗撰经、以诗著文、以诗纪史、以诗说理,主要是为了便于在彝族传统社会仪式生活中的记忆和颂唱而充分利用了诗歌语言艺术的手段。
生命是恒定的,却无法完整的诉诸于任何形式。毕摩文化是否会没落,彝族将来的发展仍然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里以导演杨蕊的话作结:这是一部关于少数民族部落信仰的电影,我不知道该怎么定义它在纪录片领域里的具体称谓或者它究竟该不该算纪录片,它只是我想拍的一部电影,表达了我对那片风土的理解,也表达了我对他们的敬仰。那片土地恒静,自然,却内里波涛。万物万变,它却只用信仰来护佑尊严。但我知道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真诚。把所见,所思,所感,真诚融汇,为那即将消逝的世界留下一个身影,或者一声喟叹。汪彦君/文
《清醒纪》的参考资料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参考网站
一、www.yizuren.com/ 彝族人网
1吸引世界目光,关注这方热土——源远流长的凉山彝族毕摩文化
www.yizuren.com/article.asp?articleid=2572
2毕摩及彝族原始宗教
www.yizuren.com/article.asp?articleid=1053
3彝族的虎图腾崇拜
www.yizuren.com/article.asp?articleid=607
4彝族宗教信仰与祭祀
www.yizuren.com/article.asp?articleid=1214
5纪录片《毕摩纪》在美姑封镜
www.yizuren.com/article.asp?articleid=1960
二、iel.cass.cn/yistudies/index.htm 第四届国际彝学研讨会
1毕摩文化
http://iel.cass.cn/yistudies/zjmg/bmwh.htm
参考书目
1《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宋蜀华、白振声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图道多吉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国民族史》,王钟翰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