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广东省委宣传部、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鑫吉泰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广东南方影视节目制作中心和广东电视台等多家单位联合摄制了电视连续剧《深圳湾》,再次在中国荧屏上掀起一阵绵绵的岭南暖风。该剧以石岗村赵家的四兄弟为线索,以以一个家庭的微观呈现,见之于30年前经济特区建设并折射出改革开放的为大成就的宏观母题,娓娓道来,丝丝入扣,温婉有力。而纵观全剧,最为动人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创作者对于人物塑造和故事脉络的悉心雕琢,更在于一种对于情感“出乎其外”的冷静表达而故有“高致”。
全剧的表达策略、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已有多篇文章进行阐释,在此不再赘述,然而,实事求是地说,自《和平年代》以来,岭南文风的电视剧艺术作品很少能像《深圳湾》这般高屋建瓴地在地域文化上予以表达。众所周知,近年来,东北地域文化的电视剧艺术作品可谓“寒风凛冽”,诚然,如鲁迅先生所言,“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但是,我国地域之辽阔,文化之博远,并非东北文化所能建构的。更进一步,事实上,岭南文化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性继承者,例如,中原话语在随着数次民族交融之后几经变迁而成了今天的“普通话”,但是,广东方言中则明显保留了“睇”、“哂”等中原古语的字眼;同样,在我国其它地区被不断变革的动态的中原文化“大而化之”的时候,岭南文化始终坚守着自己对于中原传统文化的忠诚,广东地区拥有着全国最多的民间祠堂便是侧影,对于祖先的尊重以及对于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奋斗而光耀家族的精神追求,使之为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老一辈学者无论是费孝通先生还是不久前辞世的王元化先生,都不约而同地呼唤“文化自觉”,而费孝通先生甚至在其最后的岁月中依然不断提及。在他看来,“文化自觉”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及其背后的“文化全球化”霸权的最有效的武器,因为“生物人终有一死,而社会人却有文化可以留存”。如何实现“文化自觉”是我们今天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的重大课题,这其中,岭南文化强烈的民间认同感值得我们关注。在这种认同感内化为岭南人民的血液细胞而代代相传,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遍布世界各国的“唐人街”会变成一条又一条“广东街”,而“大而化之”的中原人民却成了一个又一个“香蕉人”(外表是黄色的,里面是白色的)的缘由了。
曾有人类学家在岭南地区做田野调查,问及被访者最大的人生理想是什么,被访者普遍表达了这样一种愿景:村头的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子突然失踪了,乡亲们对此事也毫不在意,可是有一天,一个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以锦还乡,为自己的家族修建祠堂。初听,一笑,但是在观看电视剧《深圳湾》的时候,方才发现这种愿景——正如荣格所谓“集体无意识”般——代代积淀入岭南人的心中,也方才发现剧中对于“逃港”人士在文化上的处理会如此地大度——既没有将其作为彻底的叛国者来审视,也没有将其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来褒扬,而是一种集理性与感性一体的辩证的宽容。同样,我们也可以理解我国其它地方近年来,对于改革开放受益者们的原罪问题的质问在岭南地区却少有共鸣的原因。正是这种如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所言的“民间隐性书写”的方式,将这种情感认同内化为影视符号的编码而呈现在荧屏上。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