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之所以喜欢黎明的梅兰芳,是因为中年的梅兰芳的“有点胖,不那么好看,有些疲惫”的劲儿,黎明完全做到了。梅先生“台上是个女人,台下是个男人”,但台下的梅先生不仅不是个“断臂”,而且肯定不同于荀先生、小楼先生,他是敛着的,但心气特别高,心劲儿大,主意正着呢!所以,在旁人眼里的梅先生是“雍容华贵”、“不怒自威”。黎明的眼神好,清爽,还有内容。不清爽,就无法在台上扮好女人。没有内容,肯定不是“伶界大王”梅兰芳,不是一个迄今还成为艺术界美好向往的梅先生。黎明的不慌张,有定力,也是中年的梅兰芳的风范,最起码是我想像中的梅兰芳。从走出国门到蓄须明志,这些惊心动魄的大事,在黎明都是“娓娓”演来,就连语速都没有大变,简直太好了!梅先生当年不就是这样低调地做人,高调地做事吗?!
我一向认为,作为昔日天王的黎明,演戏远比唱歌到位,这一次,再次验证了。至于众多观众纷纷给黎明亮出低分,真得不公正。有些人是偏见,还有些人压根儿就是故做惊人语。其实,只要你静下心,认真地看一遍这个电影,你就会认同我的话——黎明的确演得很有味道。
我也要谈谈梅兰芳和孟小冬,孟小冬和杜月笙,既然大家都在说。梅孟之恋,之所以引起大家这样强烈的“反应”,结婚也罢,还是象电影里的干干净净地“精神交往”也罢,其实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勾起了人事无常岁月的感伤。一个是名旦之首,一个是“冬皇”,“郎有情来侬有意”,简直是天作之合。这种“爱情童话”,美好如戏,难敌现实的摧残。而结局却又大跌许多人的眼镜,女主角离开英俊小生,甘做五姨太,嫁给了上海滩的“武行”(码头)的杜老板。然而,这并不是通常的“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孟小冬是一朵鲜花,但这朵鲜花与梅兰芳在一起时,并不是特别的快乐。这就是生活现实,郎不能给她名分,甚至也不能给她全部的爱,可能因为琐事和性格差异,两人还有一些“干戈”,因为据老辈的人说“冬皇”也是个性很强之人,而梅郎显而易见主意“正”着呢。两好难合一好,女主角只好黯然离去,内心是伧痛还是解脱,旁人已无法知道。但是,孟小冬嫁给杜月笙却是心甘情愿,这是共识。
杜月笙作为上海码头的帮派“老大”,是一介武夫,干了不少坏事。但据说,他对戏曲及那些角儿一向很“尊重”。在今天遗留下来的当年杜月笙于戏曲界的合影照片中,你会发现,这位杜老大很谦虚,总是站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而坐在中间显赫位置的则是戏曲届辈分高的长者、前辈,因此,在伶人的嘴里,杜月笙的口碑还不错。他追求孟小冬也是很“浪漫”的,有人著书回忆说,当年在上海,杜月笙是把孟小冬“供”着的,从来不去碰她侵犯她,只是尽力照顾她,到末了,是人家孟小冬感动地要主动嫁给他,即便是五姨太也不辞。传说也好,史实也好,都无法再考。但显然杜月笙很明白——强买强卖是不成的,何况婚姻爱情。不过,我也在想,照这么说来,杜月笙是真得对孟小冬“有情”,还是只是“惜才”,然后收纳囊中。不管真情如何,杜月笙六十大寿的时候,孟小冬是唱了整整三天,而梅先生(似乎在北京)守着电匣子一声不吭地整整听了三天。这是梅家人爆的料,来源应是没有问题的。最后的结局,杜月笙当然是最如意了——抱得美人归,而且这个美人既有名气又有才华;孟小冬是最不可知了,以通常的揣度,她的内心应该是最分裂的(假如真如传说所说梅孟甚至都有了孩子),但谁又能否认女人其实很容易被感动,何况在某种程度上杜月笙也还算是一个知晓风雅的男人;至于梅先生,我相信他会有遗憾,但他不会专注于此,他的感情生活仍然丰富,被照顾和被爱着,事实是孟小冬离开后,梅先生除了不对家人提起这个人名之外也并没有失魂落魄。或许理解为他埋藏得很深,也可以理解为再深刻的爱情也无法经受时间的蹂躏。
今天,人们在议论这些往事的时候,有很大成份是猎奇,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的爱情已经不那么经典了,那么耐咀嚼了?
因为任何一种艺术鉴赏,其实都在鉴赏自己。
最后,想起了近来报章对鲁迅与梅兰芳“过节”的勾沉描述。大家都在说鲁迅刻薄尖酸,这也是事实。不过,想起现实,比如那年湖南电视台搞超女选秀,文化人的反响就各有千秋。流行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干戈”,也是一时难化玉帛的。在鲁迅的“当年”,怎么看来,“捧角儿”与捧小脚一样,都是鲁迅所不屑的“国民性”。虽然,他因此可能失之偏颇和不公,比如具体的梅兰芳而言。
当年中国的知识分子似乎并不厌弃梅兰芳,此次一亿票房,知识分子当然包括小知识分子一定是贡献了百分之七八十。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