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匮乏点之伯乐欠奉
中国偶像时代还没有到来
歌手出身的李秀满,1989年成立韩国S.M.Entertainment,自此步入唱片业。20年的时间,S.M.Entertainment变成了亚洲娱乐业的巨头“SM家族”,捧红的艺人有H.O.T、神话、宝儿、东方神起、SES、Super Junior等。
S.M。公司下设部门包括:发觉“未来之星”的选秀部;训练新人的“Starlight Academy”培训部;把握市场走向、体现歌手风格、营造逼真视觉感的唱片生产部;进行录音和后期制作的唱片制作部(A&R);进行宣传销售的市场营销部;联系媒体对歌手进行推广的宣传部及发掘歌手的潜在价值、企划广告演唱会的代理部。
这些部门和工厂的生产链相似,成熟而稳定。“SM家族”艺人的特点是:非常年轻,但是训练有素,那是因为他们一早被挖掘之后,马上就进入了这个生产链,成为整个生产链的核心——产品。S.M。公司时有举办诸如选拔明日之星之类的活动,为的就是发掘下一步的偶像资源,挑选出的未来艺人,年纪普遍不超过15岁。然后这些孩子就要接受一系列诸如唱歌、跳舞、做SHOW等演艺培训,公司会根据他们的特点来进行定位,为他们设计形象,会挑选出合适的孩子在一起形成组合,甚至会安排他们进行整容手术。这之后才是通过营销,让他们逐步走进市场。通常人们只看见一群不足20岁的孩子在舞台上已经非常老练,绝对不会想到这之前有着多么缜密的设计安排。
其实纵观S.M。公司历年捧红的明星,不难发现他们之间的相似度非常高。从H.O.T到东方神起,变的只是潮流,而形式上,无一例外是男子偶像组合团体,每个队员的气质、形象都非常不同,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个人魅力。
尽管李秀满殴打旗下艺人、孩子成名后待遇微薄的消息时有传出,但他确确实实是他们的伯乐。没有他、没有他名下的S.M.Entertainment,这些孩子不过是芸芸大众,经过他的一手改造,才成为颠倒众生的偶像明星。
在内地,称得上偶像伯乐的寥寥无几,赵宝刚算是泰斗级伯乐人物,从上世纪90年代凭《过把瘾》一手发掘王志文到90年代末和新世纪初打造出的形色俱佳的偶像陆毅、陈坤、王珞丹等,赵宝刚在伯乐位置上一坐就是近20年。但作为“造星圣手”,他选择中国内地偶像却另有标准,那就是人物身上散发的本土文化精神,这绝非长得漂亮这么简单。
采访对象:赵宝刚(著名导演,有“造星圣手”之称)
中国偶像剧少,是因为没有找到本土文化上的精神气质
记者:中国偶像不如日韩形成产业规模,基本上中国偶像存在着不偶像化、改朝换代很慢的情况,对此你有何看法?
赵宝刚:人们对偶像的概念还停留在长相和好看的服装上。实际上不是,大家喜欢这个人物,是因为他身上有本土的文化精神。为什么中国偶像剧少,就是因为过多追求浮在面儿上的东西,没有找到一种本土文化上的精神气质。其实人们喜欢的都是紧密地跟时代结合在一起的精神偶像。我们在做片子时,都尽量去讲文化精神的导向,这是带动和引领人们认知这些偶像最基本的要素,再加上健康、阳光、心态好的青年形象,人物就容易成功。
记者:你历年来捧红的艺人包括徐静蕾、陆毅、陈坤、李小冉、王珞丹、赵琳……你是如何发掘他们的?标准是什么?是为他们量身定做还是记住这些新人,遇到合适的角色再找到他们?
赵宝刚:分两个方面:一是剧本角色的个性魅力;一是演员自身特有的个性魅力。演员特质和角色特质如果能结合得好的话,基本上成功的比较高。这里有角色和演员的互补,当然要增加一些其他的手段,可能这个人就更容易成功一点。如陈坤、陆毅,包括最近的王珞丹、朱雨辰,还有早期的王志文,都是演员魅力和角色魅力结合得比较好的。偶像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并非纯看长相。就像孙红雷,他在《征服》中演了一个坏人,可为什么有那么大魅力呢?大伙喜欢不喜欢他?这些可能就是个性因素,他一定是偶像,但他跟陆毅的这种偶像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类型。再比如陈坤,他是一匹野马,很难驾驭的一种性格,在很难驾驭的性格里找到他自身的追求,他和我合作的《像雾像雨又像风》《别了,温哥华》,扮演的角色都属于这类。所以他能展现出这些人物野马一样的精神气质,遇到一些事情,他还会倾心地投入情感、乐于助人,这些都是偶像因素,所以会让很多观众对他着迷。
记者:有几位是您接连起用的艺人,有些不属于您公司的艺人,是因为他们的偶像影响力吗?
赵宝刚:不是。一个角色出来时,你要把握住最适合这个人物的所有要素,这个人就容易成功。我选他们演这些角色,是因为他们演这些人物是合适的,有些甚至可以说是最合适的,起码我想不出有更好的来,并不是说我拍一部剧,就一定要用我公司的艺人。这是一个利益问题,但为了作品,我更愿意从合适不合适这个角度上去考虑。很多演员不明白这个道理,演员都是从自我出发,而导演从客观出发。
记者:每个时代寻找偶像不一样,你是怎样转换自己的眼光和想法的?
赵宝刚:实际上还是寻找时代的审美特征,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比如对爱情的忠贞、心地的善良等等,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个性特征。比如陆毅在《永不瞑目》中是阳光健康的大学生。那个年代,很多人把国家的责任看得很淡了,这个时候推出这样一个角色,会引起人们对这类人物的思考,国家需要的时候,你有没有能力或者愿望去为国家做这些事。又比如《奋斗》中的王珞丹,居然失恋整整30集,人们会问,在这样一个时代,去为一个男人这样要死要活,还值不值得青睐?但人们不得不佩服她在失恋之后对人的做法。像《我的青春谁作主》中的钱小样,代表所有闯荡大城市人的一种愿望,当她进入社会时,无处不碰壁,但她用乐观心态对待一系列事情,用这种心态鼓励自己,这就是一种时代精神,人们面对痛苦是沉浸其中还是勇于面对?这是这个时代需要的。而王志文则代表了90年代中期的精神特质。
发展中国家很难产生全面偶像
记者:您自己当年也做过演员,觉得对于偶像来说,机遇的重要性有多大?
赵宝刚:机遇这事太难说了。有些演员与生俱来条件不错,那他获得的机遇就多。这也跟演员自身的智慧有关,所以机会这东西很难讲。有些人天生不是一个优秀演员的材料,但阴错阳差他获得了一个机会,于是就走到一个很高的位置。
记者:有没有捧人不成功、自己觉得很可惜的案例?原因是什么?
赵宝刚:肯定有演员不成功的,但从爱护演员的角度,我这儿不能说。不能说的原因很多,作为导演我是一家之谈,演员自身是不承认的。比如我们过去拍的戏里,虽然他红了,但他没有红到位,换一个演员可能比他还红。这可能就是阴错阳差,不能说哪个演员演得不好。
记者:国产偶像往往是一蹴而就,但像日韩偶像都是精心策划出来的,两者的优劣势是什么?
赵宝刚:这跟国家现有文化体制有关,因为中国的电视行业还是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为主。有一些经纪公司有了一定的实力,可能在未来三到五年中,有意识地打造一些所谓的偶像演员,应该叫知名演员吧,其实我不太愿意用“偶像”来称呼他们。
记者:中国偶像剧市场的发展前景如何?
赵宝刚:很多人把我现在拍的大部分戏称之为偶像剧,但它从偶像剧之外还引申了其他元素。我并不是刻意要做有偶像特征的东西,还是要有社会文化的精神。比如《我的青春谁作主》,人们把姥姥都叫偶像了,老太太走哪儿都受欢迎,因为没有一个姥姥会像她这么表达。我们所说的偶像剧一定要年轻、漂亮、阳光,这在目前的中国市场还很难实施。作为发展中国家,现在很难产生出相貌、谈吐、文化、做派都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偶像。社会进程还没到那一步,可能还要有十年、二十年的时间,会有一些变化。我们现在看五六十年代的影像资料,会发现那时候人的外貌、气质、特征跟现在有那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