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策划:金鸡百花电影节八大转折点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9日10:46  新浪娱乐

  文/阿蒙

  回顾历史,金鸡百花电影节由来已久,在这段绝非短暂的历史中,电影节也先后经历了八大孰喜孰忧的转折点,对奖项的评选、乃至整个中国电影的制度运作等方面,皆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壹:百花盛放

  时间:1962年5月22日

  过程始末:1961年,周恩来总理亲自倡导之下,中国影协随即筹备设立电影评奖,以贯彻两会精神,为电影艺术创“四好”。此后,在全国发行量最高的《大众电影》很快建立起相应平台,即由杂志社主办并在刊中附上候选名单及选票,待观众读者评选后将选票回收统计,并根据票数决定获奖名单。

  1962年5月22日,第一届百花奖在北京政协礼堂颁奖,颁奖者是时任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的郭沫若,由于当时并未设计奖座,故将多位文学艺术界名人的题词墨宝装裱作为奖品,其后在庆祝晚会上,一众获奖者更受到周恩来、陈毅等领导人接见,并前往驻京部队、石景山钢铁厂、学校及工厂等地举行联欢活动,百花奖一时间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盛会,这在当时的中国可谓前所未有,亦可理解为何第一届曾出现4000人工厂员工集体投票、1962年举办第二届时选票由12万张增至18万张等现象。

  影响力:百花奖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电影奖项,其“群众性”理念使无数影迷获得了评选心目中最佳影片/影人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百花奖由始至终未有专业评审参与,究竟谁能夺魁完全来自百姓的眼光,既反映出早期国产电影“为人民服务”的艺术宗旨,也为经历错误思想控制的电影行业得以更贴近群众。

  贰:半路调零

  时间:1964年底

  过程始末:第三届百花奖可谓曲折重重。1963年底,由于文艺整风运动的开展,大批影视作品皆受波及,但为筹备第三届百花奖的举行,中国影协仍如前两届般于1964年3月1日开始发放选票,由于本届百花奖已扩大评选范围,兼与多家中央文化部门联合举办,故最终回收的选票高达空前的90万张。

  岂料,当时获奖名单中不少影人正受检查,部分影片更遭批判,此时隆而重之地为其颁奖岂非惹祸上身?因此,即便许多观众因不满而写信追问,百花奖依旧声称“暂缓颁发”;然而,“暂缓”终归只是百花奖无力而无奈的借口——当同年7月掀起第二次整风后,影协成员早已被折磨得精疲力尽,何以在严峻形势下逆流而上?惟有在年底以找理由申请撤销评奖,大批影片(如《甲午风云》、《南海潮》、《停战以后》等)及影人(如蔡楚生、王为一、王晓棠、李默然等)纷纷失去了应得的荣誉..。。

  影响力: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电影评奖活动,百花奖向来在群众领域中拥有巨大反响,突告停办非但令大众失去娱乐平台,更预示了电影界的失落命运。1966年《大众电影》停刊,影协被砸,电影事业陷入一潭死水,百花奖也再无人提及,随即而来的更是长达16年的沉寂岁月。

  叄:重返舞台

  时间:1980年5月23日

  过程始末:1978年,中国影协恢复工作,1979年《大众电影》复刊发行,百花奖的复苏已是大势所趋。1980年,中国电影界终于如愿以偿地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了第三届百花奖颁奖礼。

  此时国内尚未出现金鸡奖,且复颁的百花奖仍以停滞前的群众投票方式选出获奖名单,故当时附带选票的《大众电影》杂志在短时间内便被抢购一空,几乎出现“抢票”热潮,编辑部不得不三番两次地重印出版,往往一张选票都能引起观众的集体讨论,更一度为此停课停工,最终《大众电影》回收了高达70万张的选票,足见热情之盛!

  然而,本届百花奖却在其后多年仍受许多电影工作者诟病,皆因它由“第三届”开始——虽说原定于1964年举办的第三届因历史问题停办,但当时毕竟已完成了选票的发放、回收、统计及评选工作,完整的获奖名单也在6月颁奖前出炉,但复颁至今对此却始终避而不谈,无疑是国内电影奖项史上的最大憾事。

  影响力: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如何重新赢得群众对电影的热忱是重要议题。而百花奖的复颁正是迎合了这一趋势,使观众继续拥有影迷权利,亦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其观影意见,同时通过一系列评选结果,也更能了解到当时观众的口味,并重新建立国产电影市场。

  肆:闻鸡起舞

  时间:1981年5月23日

  过程始末:自1980年百花奖重颁后,再次在观众心目中树立了权威。但另一方面,普罗百姓对部分专业性的奖项分析却始终存在偏颇,因而在第三届百花奖上,失准情况时有发生,同时电影评论界也亟需获得一个集体交流、讨论电影的机会。那么,既然有“群众奖”,为何不能另设一个“专家奖”与之对应呢?终于在1980年的影协党组扩大会议上,“专业性评奖”一词也应运而生,这便是金鸡奖的雏形。

  不过,昔日金鸡奖由诞生至颁奖,过程非常紧迫:1980年秋得到影协支持后,1981年2月中便制定评奖条例,其后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又通过对中央美术学院作品的筛选确定奖座及聘请评审人员,甚至在评选前夕将获奖证书的设计班底拉到了杭州,终于在两个月后的4月20日依时举行评委大会,效率之高而不失质量的计划实施在同行业中无疑是一个绝妙的榜样。

  5月23日,金鸡奖与百花奖在杭州同时颁奖。与后者不同的是,金鸡奖既更专业也更“倔强”:百花奖通过“发放选票—收集选票—统计选票”的方式评奖,而金鸡奖则通过“书面推荐—委员讨论—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而组成评委会的25位委员更是专家级的电影人士;此外,由于坚持以投票数量为主,金鸡奖一方面曾多次出现空缺(第一届评选上有8项大奖无人领取,包括最佳男主角),另一方面又多次出现“双黄蛋”。

  影响力:金鸡奖开颁之后,很快在国内电影业中赢得重要地位,而百花奖原本设立的一系列幕后专业奖项亦改由金鸡奖评审颁奖,此举无疑在提升奖项的专业性之余更显出专家的水平及权威。从此,“专家奖”与“群众奖”互补求进,中国电影的评奖机制也更趋完整。

  伍:双奖合并

  时间:1992年11月1日~11月6日

  过程始末:1992年,百花奖已复颁12年,金鸡奖亦成立11年,但作为全国最具分量的两大荣誉,评奖始终各自为政,同时也缺少港台及国外电影观展、两岸三地影人研讨会等活动,因此在国内电影工作者多次提议下,中宣部终批准举办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从而造就了电影界第一次大联欢。

  双奖合并,规模自然空前盛大:过往多数在室内举行颁奖礼,首届电影节开幕式则在桂林漓江两岸举行,同时相关活动之多也属首次——如颁奖典礼、基金国际影展、海峡两岸及香港电影新作观摩展、双奖学术座谈会、中日电影文学研讨会、百花奖十五周年纪念活动、明星之夜、十佳歌手等,其后更有纪念碑揭幕、电影交易会、高峰论坛等陆续出现,在当时影圈中已算面面俱到。

  影响力:1992年中国电影正处低谷时期,将两大奖项合二为一,无疑能同时表现出群众与专家的意见,同时亦可吸引更多的港台、海外电影人士参与其中,实为两全其美。而通过两岸三地影人的集体交流,其范畴也得以由“国产电影”转变为“华语电影”,由此为多年后的“大片时代”奠定了文化基础。

  陆:体制改革

  时间:2003年11月1日~11月5日

  过程始末:2002年,金鸡百花电影节再起波澜:作为获奖代表之一的编剧王兴东突然在媒体见面会上炮轰评审制度,这一代表中国电影权威的活动顿时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而“改制”也随之成为电影行业的代名词。

  因此,在2003年的第十二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此前受质疑的“暗箱操作”便首先以成立评委会资格审查小组出之,此前已担任两届评委者统统离开,取而代之的是2/3的新人评委;其他如提议拍卖电影节冠名权、在电影节过程中展示城市品牌、及增设国产新片”、“港台新片”和“金鸡国际”等专业影展的举措,皆在回应此前的“黑幕”说法,也成为本届电影节最大的看点。

  影响力:曾经,评选制度、公信力度、操作内幕等因素一度使金鸡百花招致口诛笔伐。既然不想沦为公众箭靶,出台必要的改革措施无疑不可怠慢,此番另辟蹊径之举无论是否为金鸡百花电影节带来长期受益,但至少在相应机制的运作模式上争得一回前所未有的尝试。

  柒:荣誉分家

  时间:2005年11月9日~11月12日

  过程始末:2005年,因国家规定两年颁发一次电影奖项,故出现了在第1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颁金鸡奖、第15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颁百花奖的情形,过往双奖同颁,金鸡为主、百花为辅的局面终告打破。

  事实上,这与1992年以来金鸡百花电影节厚此薄彼颇有联系:此前双奖在典礼上同时颁发,但金鸡奖往往经过提名角逐侯方才揭晓,而百花奖则早已公开名单,获奖影人纯粹上台露脸,怎能如前者般创造悬念?这也导致观众多看金鸡懒理百花的失衡现象。因此,亦是为维护百花奖的地位,第1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前夕终宣布隔年评奖,即单年颁发金鸡奖、双年颁发百花奖,而电影节则继续维持一年一度,并沿用至今。

  影响力:中国电影进入大片时代后,由于产量提升,电影节组委会往往要在一年数百部影片中评选。而金鸡百花双奖分家的改制,最初着实减少了电影节的压力,也使相关工作分配得更为细致。但数年下来,这一在世界电影评奖史上从未出现的制度弱点便逐一暴露出来,如新片旧作同台争奖等,公信力也日渐下降。而金鸡百花电影节此番转折能否坚持下去,还要拭目以待。

  捌:港台加盟

  时间:2006年10月28日

  过程始末:1988年,第11届百花奖于深圳体育馆举行,在这个最靠近香港的城市中,也首次出现了港台作品的身影:首先香港银都电影机构与八一厂合拍的《闪电行动》获得“特别奖”,此外更追颁“观众最喜爱的台湾演员奖”,胡慧中则因《欢颜》成为首位获得该项荣誉的港台艺人;6年后的第14届百花奖上,更首次增设“最佳合拍片奖“,首部获奖作品则是至今仍在电影频道反复播放的《黄飞鸿之狮王争霸》。

  当然,此时这类奖项仍多属“门外客”,直至新世纪后合拍片激增,港台影片/影人方频频亮相:第26届百花奖获最佳故事片的《英雄》便有三位香港巨星参与,而在第28届百花奖上,首次参选的四位港台艺人:周星驰、刘若英、谢霆锋及元秋更分别摘取最佳故事片、影后及最佳男、女配角殊荣,而本届热门李冰冰败于元秋后的落寞神情也一度成为话题。此外,金鸡奖则在第25届(2005年)首次加入港台影片评选,成龙更是凭《新警察故事》一击即中当选影帝,其后又有多位港台影人获得多项大奖提名,如今已顺利融入内地电影评奖机制当中。

  影响力:2003年CEPA签署后,香港电影纷纷以合拍片名义进入内地市场,非但享受到国产片的待遇,更有资格参加金鸡百花电影节的评奖,此举非但促进了两岸电影的互补与交流,也为一众港台艺人的演技实力得到国内更多观众、专家们的肯定。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