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策划:我们要一个什么样的金鸡百花电影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19日10:46  新浪娱乐

  文/阿蒙

  金鸡奖举办20余年,作为“中国电影界专业性评选的最高奖”备受瞩目,其“百家争鸣、闻鸡起舞”的专业原则曾多次广受赞誉,其后与百花奖合并为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仍能以其充满悬念式的提名方式吸引诸多目光,一度形成“金鸡为主,百花为辅”的现象,足见金鸡奖曾在行业及观众眼中的地位。

  但近几年来,金鸡奖的许多方面却常遭质疑,媒体年年炮轰,领导年年解释。金鸡奖的艰难求存已是不争事实!在此,希望大众和我们善意的提出建议,帮助电影节避开尴尬,越办越好,毕竟金鸡百花始终是大家热爱的电影节:

  1、提名机制:隔年颁奖考验耐力几何?

  纵观本届金鸡奖提名名单,仍是不折不扣的新旧大杂烩:光是提名“最佳故事片”的四部影片,上映日期居然各差一年!这些影片获选时多数陈过陈皮梅,对其宣传、卖埠、DVD发行量等方面而言几乎毫无用处,片商、影片及观众为何还用对这个奖项的含金量抱积极态度?

  总而言之,隔年颁奖虽减轻了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幕后压力,却增加了影人及观众的不满,你认为究竟应通过何等形式平衡这一矛盾?点击发表你的高见

  A. 恢复到原来同期同颁的制度,除维持金鸡奖的提名制,百花奖亦暂不公布获奖名单,并通过观众现场投票等统计最后的获奖者;

  B. 继续隔年颁发,在七大关键奖项(故事片、导演、编剧、男女主角、男女配角)上限定以一年内的影片参选,其他幕后奖项可由前年影片加入,使金鸡百花能轮流颁发出“时效性”的奖项;

  C. 规定在全国院线下片半年以上的影片及参与影人不得参加提名,全面拒绝一年以外的影片参加金鸡奖提名,维护时效性,让一年内的佳作有更多的突围机会;

  D. 限定候选名额,规定一年外影片参与提名的数量不得超过10部,间接筛选出足以与一年内芸芸影片竞争的作品参评,让观众对这类“旧作”的质量更加认同。

  2、明星机制:黯淡星光何时远离金鸡?

  近年,金鸡百花电影节遭遇冷落,缺少大牌明星,本届成龙缺席他的个人影展,金鸡百花开幕式星光暗淡。

  虽出师不利,但组委会另辟蹊径,借“贺岁前夜”活动邀多部大片剧组参展,总算挽回多少颜面。而你认为还能通过多少方式闪耀金鸡的星光呢?点击发表你的高见

  A. 每年举办以剧组为单位出席的推介活动,举办专门的专题会,通过放新片花、演员专访、刊物发放等方式聚集媒体及观众人气;

  B. 颁奖晚会上邀获“最佳故事片”提名的影片主创上台作短评阐述,可有不同特色,作为对入选荣誉的致谢,同时加强众影人与观众的现场互动;

  C. 通过商家赞助,邀请“全明星”班底组织颁奖嘉宾,除影坛红人外还要多邀歌手参与;

  D. 继续举行影人专题展,除影片放映外,力邀主题影人出席影迷见面会及专家研讨会,增进互相交流的机会。

  3、 颁奖机制:“双黄蛋”尴尬可否避免?

  金鸡奖屡现“双黄蛋”,但竞赛的内涵毕竟在于强调实力比拼后“胜者为王”的规律,即便残酷,亦能在公众眼中留下实至名归的认同。

  事实上,无论金鸡奖组委会如何突出“双黄蛋”的公正性,亦难掩群众及媒体对其的质疑:毕竟在芸芸港台地区乃至国外电影颁奖典礼上,“双黄蛋”(乃至“三黄蛋”)现象极其罕见,金鸡奖却先后出现8届之多,相比之下又何以赢得认同呢?

  为尽可能地减少甚至避免“双黄蛋”现象,你认为究竟能催生出多少条可行之路?点击发表你的高见

  A. 增设“评委会大奖”,当两部候选影片票数未过半时,将相对票数较高的一部选为“最佳故事片”,另一部则选为“评委会大奖”,并附带评委综合判词;

  B. 其他提名影人的奖项若出现同样情形,则可坚持“二选一”的方式进行新一轮投票,一轮五次为限,过半票数每轮递减,在最后一轮获得选票最多者即获奖;

  C. 将候选影片增加到十部,商业大片与艺术偏锋各占五部,分别选出当中“最佳”,即便出现“双黄蛋”亦更能自圆其说;

  D. 会场发放评选记录资料,选取几个关键的专家提名环节,将专家评委讨论意见进行文字结集,即使出现“双黄蛋”,也能让观众更了解其出炉的来龙去脉。

  4,评委机制:奖项资历成为权威导向?

  金鸡奖更亟需与时俱进,但评委当中却鲜少有真正活跃于影圈一线者,同时也缺乏真正的国际影响力人士加盟,而随着近年更多合拍片获得候选资格,却始终未见港台影人加入其中,因此如此“生疏”的名单又何以让观众对结果心服口服?

  自娱自乐是金鸡评委最需要克服的弱点,而你认为怎样的评委班底,方才能在维持其权威性之余拥有更多的新颖特色呢?点击发表你的高见

  A. 严格分配评委名额,如历届获奖者不得超过1/3,老辈影人及文学界人士同以此为上限,而中新生代影人及港台电影工作者则进一步增加人选,最高达到50:50的比例;

  B. 保留原来评委会的成员分配,增设港台影人评委小组,邀请香港、台湾等地的电影工作者、影评人等参与,与原评委会一同评选;

  C. 增选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人参与评审,因其多次参加国内外影展及颁奖活动,对相关电影机制模式更加了解,可让评委建议更趋成熟;

  D. 进一步缩窄评委资格时效,在两年一度的条件下每届更换一批评委成员,减少“近亲繁殖”现象,兼让不同的新观点得以表现。

  5,荣誉机制:应否增加其它分支奖项?

  金鸡奖历来都颁出近20个幕前幕后奖项,在很大程度上也涵盖了不同领域的电影工作者的努力。但在如今国内电影市场的发展势头下,奖项的分拆及增减也更能反映出电影市场及文化艺术的脉络及变化,同时也会使更多电影工作者获得应有的肯定及荣誉。

  那么,你认为还有哪些是金鸡奖亟需应增设、能够反映出当前华语电影市场环境的奖项呢?点击发表你的高见

  A. 将“最佳编剧”分为“最佳原创剧本”及“最佳改编剧本”两项,以前者褒奖中国电影编剧的原著创意,兼以后者尊重文学小说原作者的创作成果,并为一众作家的作品获得更多关注;

  B. 增设“最佳视效”奖,如今华语电影技术突飞猛进,电影院环境大幅提升,观众对视觉效果的认可也得以改善,该奖或许日趋必要;

  C. 增设“最佳歌曲”奖,由于近年国产大片及合拍片屡邀当红歌手演唱主题曲,故该项荣誉除表彰电影歌曲创作者,亦能为观众带来更多视听享受;

  D. 维持“最佳剪辑”奖,虽则其专业性更强,但作为幕后奖项,它的地位并不逊于摄影及美术,将其恢复并维持颁奖,有利于加强金鸡幕后奖项的权威。

  6,活动机制:商业与娱乐难以并存?

  近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早已处于“喧宾夺主”的尴尬状态:犹记第26届金鸡奖为求打造“全民娱乐”的氛围,将开幕式及颁奖晚会的票价压低至百多元甚至数十元,但仅隔一年,红地毯及颁奖晚会明星阵容缩水,票价却水涨船高,若要观得全长则需花费近4000元,增幅之巨令人乍舌;同时每届电影节都在不同城市举办,但却日渐沦为当地的旅游推广会,电影味之弱简直惨不忍睹!

  华语电影市场早已步入商业化时代,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电影工业的发展,但作为综合性活动的电影节及颁奖,过分商业化往往会造成厚此薄彼、喧宾夺主的情境。你认为商业与娱乐在金鸡运作中究竟如何各司其职呢?点击发表你的高见

  A. 以竞标拍卖等方式转让冠名权,通过更多赞助商的投标缓解成本问题,同时让电影节的商业化与市场机制结合得更为妥善;

  B. 结合城市特色举办电影节,例如在当地著名景点周边范围开展露天颁奖典礼及相关活动,向获奖者赠送富有当地特色的奖品等;

  C. 举行关于城市电影历史的展映及活动,如当地老演员的电影历程、中国电影的城市痕迹、电影中的当地文化等,将电影文化与地区历史串联;

  D. 杜绝天价门票及霸王条款,减少普通观众及媒体人士的经济压力,以其能够接受的价格为下限,提供不同的观展机会,力求为金鸡奖再现“平民节日”的风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