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郑克洪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导演郑克洪在片场
郑克洪是近几年影视界颇为活跃的青年导演。他的导演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情感真挚。着力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选取典型的,有现实生命力的人物和事件,通过个人的独特视角来拍摄和展示。这一点,区别于第五代导演的集体情结,也区别于第六代导演的青春自恋。电视剧《彼岸的呼唤》、长篇电视剧《水困古城》、电影《男人河》、18集电视连续剧《朱德元帅》、大型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关公》、电影《丛林无边》、《沉默的远山》等无不是如此。理论研究者指出,这些影视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充满着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它们好象一组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傲立中国影坛;而且他更多的是站在大中国的坐标系上来纵横驰骋,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吸取养分来构建“新英雄主义”体系。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之中,郑导不惜逆潮流而动,高举英雄主义的大旗,把每个人物都当做英雄来朔造。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英雄情结以及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考察,寄托了对中华民族重新掘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期待。
本文着重以影片《丛林无边》、《沉默的远山》为考察对像,由此探讨郑导的创作特征和美学思想。
《丛林无边》、《沉默的远山》是导演近期最为重要的两部片子。从叙事角度,人物刻划,影像造型上都能看出丰富的“郑氏色彩”。
《丛林无边》讲诉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白云石,向吉光,覃敏等几个年轻人在情与义,爱与恨,忠贞与背叛之间痛苦诀择的故事。影片以三段式的叙事手段,颠覆了传统的线形叙事模式。由“迷雾”“暗流”“浮云”三个段落构成,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叙事的圆圈,在影视作品的叙事语言上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影片的影像造型奇特而大胆,展示出了原始丛林的神秘色彩,给观影者新奇的观影体验。在演员的选择上,导演不落俗套,摒除了脸谱化倾向,大胆选择了当红小生来饰演片中的主要角色。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他们首先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拥有人的本能和情欲。崔林饰演的白云石,万思维饰演的向吉光,李馨雨饰演的覃雪,他们本应青春年少,享受生活的乐趣。但是残酷的战争把他们推入绝望的丛林。他们遭遇了生存的焦虑,情义的纠缠以及生死的诀择。影片最大的特色就是远离战争,很少见得到烽火销烟的战争场面,而是把战争弱化成背景,把故事放置在神秘而宁静的丛林来展开,凸显青春的无奈和人性的力量。在这里,所谓的社会语境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导演着力把人放在中心位置,放在理想化的丛林。这种创作思维,符合人本主义的理想以及当前以人为本的潮流。
如果说《丛林无边》是一个有关人性的寓言的话,那么《沉默的远山》就像是一首现实的诗。《沉默的远山》取材于原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宣恩县椿木营乡民政助理周国知的真实故事。这种题材的影片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变成一味歌颂好人好事,无限拔高上线的“神”化影片;人物也是不识人间烟火,带有强烈的神化色彩;影像上惯常用近景和特写来逼视人物,力图强制唤起观众的感动。所谓物极必反,现代观众是不会接受某部影片强制力的控制的,强制无疑带来的只是反感。导演深谙这一点,在创作之初,就很小心翼翼的寻找着人物身上人性闪光的那部分。叙事上删繁就简,以简单的线条来讲诉。影片截取的是周国知由患病到逝世的那段经历。他并没有所谓带病坚持工作的高风亮节,而是一直心存侥幸,以为不过是“老毛病”,吃点药就会好的。医生给他打电话,叫他必须马上停止工作,住院治疗,他也只是笑笑,“老毛病了,没事,没事”。等到医生挂断电话,他像是突然有了感觉,手下意识的摸了摸肝脏的部分,坐在原处独自发呆。这样直到下一个电话响起,他才回复到平常的状态。中间有一个静场是最能撩拨观众的内心的。还有就是在知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周国知深夜靠在床边,独自哭泣。第二天拿起电话之前突然像憔悴了很多。但是打给医生的电话却没人接听,话筒从他的手边滑落,盲音依然继续。导演不惜笔墨处理这两场戏,看得出导演的良苦用心。他把周国知还原成平常人,对生死在意,不愿不想去面对它们。影像上,《沉默的远山》突破了传统主旋律影片的影像思维,采用纪实的手法尽量还原于事物的本真状态。这种还原实际上是一种人性的还原,切合影片的表现主旨。
从《丛林无边》到《沉默的远山》,看得出导演在尝试不同的美学范式,并不想就某种固定的美学形式禁锢自己,被人套上诸如现代、写实之类的形容词汇。事实上,这正表现出了导演的美学思想,那就是突破。实现了突破也就实现了自己。 (小吴/文并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