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有幸以评委的身份,参与了现仍在进行中的第1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组委会的安排下,几十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学生评委和一部分电影研究专家在5天之内以每天七部的速度观看了32部参赛作品。这32部电影中,有为观众熟知的《天下无贼》、《可可西里》、《新警察故事》等。作为本届电影节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处女作电影在所有参赛作品占据一个较大的比例。据组委会提供的准确数字,在32部参赛影片中,处女作共有11部,占了三分之一强。这无疑正体现了大学生电影节的宗旨之一——“青春激情”。
纵观这11部作品,显然并不像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青涩”,倒相反显示出少有的成熟与老道,有些影片甚至可谓之以“出手不凡”,如《独自等待》、《好大一对羊》、《墩子的故事》、《上学路上》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作为展映单元的首部影片,由伍仕贤执导的《独自等待》确实实力不凡,应该说这是最能体现大学生电影“青春激情”这一宗旨的影片,全片青春气息浓郁、节奏明快,现代感强,MTV化的镜头剪接令观众尽享全新感受,由夏雨、李冰冰、龚蓓苾等构成的全明星阵容更能诱得青年观众的更多注意力。
同样是青春题材,《墩子的故事》则把故事挪到了一个山青水秀的江浙小镇,整部片子的空灵与娟秀与《独自等待》所反映出的城市的暄器与纷乱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部以“成长的记忆”为主题的小制作电影,在影像和风格处理上很像台湾某些导演诸如侯孝贤等的作品,但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把一个正处青春叛逆期的少年的内心燥动不动声色地用镜头而不是用语言讲述出来,相对其它而言,这也的确难能可贵。
《好大一对羊》的成熟以致于不少评委难以相信这是一部处女作电影。作为一个第一代导演,刘浩展示了新生代导演的另一面,他用朴实、简炼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富于浓厚乡土气息、而且极具现实意义的故事,德山老汉的艰难,通过镜头中的荒凉场景已显露无遗,而其致富工程开始的第一步竟缘于一个未曾出场的远房老亲戚,而这位亲戚正是现任县领导过去的老师。这一隐藏在整部影片背后的叙事线索婉转地对当下基层官场进行了讽刺,这是其他影片所没有的。
《青花》以一件瓷器的命运展示了一个民族的命运,令人警醒。与古朴、勤劳仍不懈摸索制瓷的元代匠人相比,与国将不国仍品节自保的晚清遗少相比,“世风日下”的当下社会中芸芸众生确已“人心不古”,古今对比,令人吧息。整部影片三个时空自由交叉剪辑,收放自如,颇有《罗生门》之风。
其余处女作作品,也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如《回家》对民工的关注、《笑里逃生》对不务正业这一社会现象的讽刺、《桃花灿烂》对爱情真谛的诠释,《上学路上》对底层民生疾苦的关注,《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对现实婚姻生活的喜剧表达等等。
但是,无论处女作,还是作为非处女作,电影都要面临票房与艺术的双重考验。电影节更多是从艺术方面进行考量,而这一考量并不能代替票房,也即最终的市场的检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卖不出的东西肯定不是好东西(但并不意味着能卖出的就是好东西)。对于影视作品,我的看法与此相似:没有票房、收不回投资,甚至连院线都进不去的作品很难说是优秀的作品。电影必须要在票房和艺术之间走钢丝,保持平衡。
从影片现状来看,这十几部处女作电影的未来票房前景不容乐观。在这11部作品中,最有可能进入院线放映是《独自等待》,但最近有报道说,该片导演伍仕贤在见面会上无奈地抱怨道:因为担心不挣钱,所以没有公司愿意发行这部电影,结果一直到现在《独自等待》都无法和观众见面。最具票房潜力的电影尚且如此,那些其他处女作电影的命运更可想而知。所以,在所谓的“成熟”背后仍有不少的“青涩”,所谓的“无奈”正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真实写照
在这里,或许我们力所能及的,只能是表达一下愿望式的祝福,希冀他们下一部电影能有更好的命运。
(文/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 张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