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等待》:“追寻”与“等待”并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7日18:34  新浪娱乐

  文/基督山伯爵

  “所以我心爱的孩子们,享受生命的快乐吧!永远不要忘记,直至上帝揭露人的未来图景的那一天以前,人类的一切智慧包含在四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

  ——《LE COMTE DE MONTE-CRISTO》 117章

  尽管我们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深厚历史,但是我们却始终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史诗。从《北京等待》的宣传语来看,影片似乎是要打破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影片以2003年这个21世纪最为动荡的年代作为故事的发生时间,力图借助美伊战争与非典的大背景刻画出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史诗。它有着时代性,也有着这类影片所共有的悲剧性,然而距今5年的时间间隔彻底地摧毁了“史诗”二字,于是它只能成为一部普通的爱情故事。

  从爱情故事的角度来看《北京等待》,对于初次执导电影的导演张伦来说应该是成功的。就像影片的片名一样,这个故事的重点被聚焦在了“等待”二字上,“等待”是贯穿全片的线索,也是影片力图打动人心的关键。当年金大侠安排杨过苦等小龙女16年,造就了武侠小说史上不朽的经典爱情,这是“等待”的魅力,也是表达“真爱”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等待”的过程中,每一秒都是对于彼此之间爱情信念的残酷考验,时间越久,这种考验也越发痛苦,当分针转过一圈推动时针向前跑向下一个数字时,就好比紧绑在心房的苦行带再次收缩了一格,尖锐的钢刺扎入心房,迸发出爱的血液。对于爱情的忠诚坚定的人们会在这种痛苦中越爱越深,时间的无限延伸不会消磨他们的意志,时间带来的距离感把这种爱情推向一个更动人心魄的美学境界。

  《北京等待》中的核心爱情是属于乔治与娜迪亚的,他们邂逅于浪漫之都法国,乔治来自美国,娜迪亚来自伊拉克,而此时正值美伊局势日趋紧张的关键时刻,娜迪亚为了自己在伊拉克的父母不得不服从国家的命令回到巴格达,离开了心爱的乔治。她在离开前告诉乔治,在北京等她,她一定会去天坛与他相会。乔治来到北京以后天天都去天坛的回音壁高喊娜迪亚的名字,但是却始终失望而归。这段爱情故事在乔治向娜迪亚缓缓道出的过程中显得十分动人,当“爱情”与“战争”、“离别”这两个词语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总能爆发出一些夺人眼球的火星,再结合一个大气磅礴的时局,爱情史诗也就应运而生了。

  然而《北京等待》的爱情故事中出现了一个第三者,中国姑娘朱迪。按照国人的思维定势,第三者的出现总是不能被传统的伦理纲常所接受的,尽管这个第三者并非通常意义上带有贬义性的第三者,但是要让这样的一个人物成为最终三角恋中的大赢家,对于导演在人物性格上的刻画有着极高的要求。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影片总难免有成熟与不成熟的地方。朱迪这个角色是在帮助乔治的过程中逐渐爱上乔治的,这里更多的是一份暗恋的情怀,她最先是被乔治与娜迪亚的爱情故事所打动,于是义无反顾地开始帮助他们重逢,当那一刻她发现自己也爱上乔治的时候,她开始感到害怕,于是她开始陷入了挣扎,开始自责,她不知道自己下一步到底应该怎么办。这个挣扎的过程显然处理得有些欠缺,酒吧中的狂饮并不能由内而外地表现朱迪此刻的挣扎,包括在后面朱迪的离去等等诸多有关于朱迪的人物处理上,都是停留于表层的。因此朱迪对于乔治的爱,并没有广泛地感动大众。

  乔治与娜迪亚的爱情故事始终都是观众所关注的主线,我们期望看到他们两人的重逢,也期望看到他们最终能终成眷属,尽管我们从一开始就预感到娜迪亚可能会死,但是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期望却始终存在。当这种期望值被提升到一个一定的高度后,再瞬间将其摧毁,悲剧的效果就会被最大限度地引爆。影片的导演基本上也是这么安排情节发展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北京等待》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