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车逝》:多一点理解,少一些嘲笑(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7日18:58  新浪娱乐

  当然,影片公映后,观众显然还是接受不了这样的一种方式。导演可能并不在乎这些,而更看重自我的表达。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是这么多人没感受到本来可以感受到的东西,未免有些可惜。毕竟,导演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去理解他,否则,还范得上这么艰难的拍出来一部影片来表达自我嘛?其实细想一下,我认为影片在几处场景中还是相当的出彩的,比方说女孩与红巴士类似恋爱的场景,红巴士就这么跟在女孩子的后面,随着音乐的节奏有些类似忸怩的姿态,完全的拟人化了,很美;再比如,女孩子邂逅红巴士后的那组镜头,开头车祸的展示镜头,女孩站在芦苇丛中的镜头,还有女孩毁掉红巴士的镜头与音乐,曝光过度造成的影像风格等等,都令人印象深刻。本来,如果以观赏《一条安达鲁狗》这样的超现实主义影片来评价这部影片,无疑,情绪力量的感受和个人体验化的快感追求在这部影片里都有所体现,而且在中国电影中也是难得的几部。当然节奏是有些冗长,拖沓,有的场景其实出现没多久就可以切掉了,我们的情绪支撑不了太多的沉闷。

  不管《车逝》这部片子如何的自言自语,如何的难以沟通,甚至是自以为是,我们都应该带着宽容的眼光来看待这样一部实验性质的影片。毕竟矫情是可以救的,要是麻木了那就无药可救了。客观公正的讲,这部片子优点和缺点一样大,而且都是出奇的大。说优点是因为,年轻导演的探索精神,敢与把一个片子剪成这个样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同时,当然缺点很多,年轻就怕没想法,同样也怕想法太多。想的多,能不能驾驭的好就成了问题。布莱希特的间离,存在主义,还要再加上卡尔维诺,又讨论的是语言的多义,别说一般的观众了,就是小众也得蒙啊。再者,期望观众思考那就要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不是强加。类似座位上放个脸盆那样的无意义设置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反而成为别人“形式大于内容”的说辞。在表示我对导演尊重的前提下,我善意的提醒一句:过度的思想导致深刻也导致消除。我们还是应该尝试用简单的话说不简单的事儿。

  最后,感谢能看完我文字的人,你们的关注就是艺术电影存在的理由。请给《车逝》这样的中国艺术实验电影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嘲笑。我想,如果能换来你理解的目光,那些有艺术追求的电影导演会向你报以感激的微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关于 《车逝》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