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卧虎藏龙”还是“卧猫藏蛇”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12月04日19:29 新浪娱乐
新浪网友:叶落秋
《卧虎藏龙》据称是华人电影艺术的精英荟萃之作。制作人员不用细表,个个都是顶尖高手中的人精儿。片名用以自匡倒也不错。谁知看过之后,竟又是“见面不如闻名”,直看得俺老先生云山雾罩、唉声叹气。这年头究竟怎么了?是俺老眼昏花、不懂艺术还是眼下这“艺术家”光会嚷嚷,拿不出亮活?
首先令人不吐不快的是:这部大片连主人公都“拎勿清”。根据王度庐的原意,《卧虎藏龙》的主人公显然是罗小虎和玉娇龙。书名中嵌了二人的名字。偏偏李安认为李慕白和俞秀莲有戏,牌子大脸儿亮,自始至终倾注了大量心血。本来这样喧宾夺主也无不可,偏偏导演又放不下“龙虎”二位,一逮住这两位也是刹不住车。俺这里请教各位一声:《卧虎藏龙》中谁是第一主人公?谁是第二主人公?各位脑子恐怕就要有点犯晕。
各位恐怕要笑俺“乡巴佬看戏”,现代艺术才子的奇作早把一切传统的电影理论冲得七零八落,还管什么“主人公”不“主人公”?不过在俺看来,这“主人公”是千百年来戏剧电影艺术实践中积累下来的一点“常识性经验”,如果不是特别前卫、探索性的作品,还是小心遵守为妙。只看《卧虎藏龙》中,呼啦啦杀出四位大侠,再加上碧眼狐狸那么阴森森地一搅和,越发让人摸不着头脑;
李慕白和俞秀莲两情相惜,偏偏美梦难谐,看得出来,导演很注重这段荡气回肠的悲苦恋情,可是由于主角太多,腾不出手来细细描画,只用了四个片段来讲述二人心中的情波恨海:一是俞秀莲向玉娇龙转述她与李慕白的故事,以及二人不能携手的原因:俞的丈夫是李的朋友,并且为李而死。“我们虽然是江湖中人,可身上的礼教束缚一点也不比你们少。”第二幕是李慕白舞剑,俞秀莲看得如醉如痴,二人说了几句言浅意深的话;第三幕是李慕白不禁把俞秀莲的手放在自己的脸上,但也是点到为止。第四幕就是李慕白中毒已深,用生命中最后一口气说出了他一直没有说出的话。用这四幕来交代二人的恋情,我认为是简略到了无法简略的地步,再少掉一个环节,连故事都无法说圆。可想而知,这样一种只见骨节、不见血肉的感情还能有什么感动他人的力量呢?表面看来,李慕白是名动江湖的侠士,飘飘然神仙中人,然而在感情上,却是深受礼教毒害达到麻木不仁地步的道学先生。这样一种乏味的、可悲的感情,如果说就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真要让人为中国传统文化捧一把泪。
“龙虎”之恋又写得如何呢?在故事行进之中,突然一晚玉娇龙的房中钻进了一个男人,二人猛烈地缠绵起来。然后镜头拉开,转入追述:二人如何不打不成交。就好象说书先生,扯到了一个话题便滔滔然不可遏止,两人从追打厮杀到由恨生情描画得老套俗气之极。什么在沙漠中还要千辛万苦地打来水给心上人洗澡,又用唱歌来保证自己是正人君子决不偷窥,这些套子也亏得李导用得出来。然后也是两个环节:小虎闹婚与武当重会,最后小虎在绝壁前对她许愿:“跟我回新疆!”玉娇龙便双臂一展跃下崖去,身姿曼妙地“飞翔起来”。这是怎么会事?练轻功还是自杀了?为啥自杀?对李慕白抱愧?凭什么啊?这可不是玉娇龙的风格啊!什么玩意儿!
回头再夸小李子几句。李大才子首次涉足江湖,拍武侠电影,不露出几手鲜活如何交代得过去?开篇不久,当玉娇龙表达对俞秀莲的江湖生涯感到欣羡之时,俞秀莲说:“几个月没法洗澡,身上长满虱子,这种侠客的生活也是浪漫吗?”咦,女侠士出语不凡,就这一句话,奠定了对传统武侠文学的一种质疑。如果能写出侠士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悲苦酸辛,这种超越的视界可以造就一部一流作品。从某种角度来说,小李子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也努力这样做了。譬如,俞秀莲在与玉娇龙对决时,舞动铁禅杖时因力薄而一个趔趄,譬如说,李慕白虽然与谁动手都是从容自若,但也终于“从容自若”地从颈上拔下一根毒针,这种“大侠”形象都与金、古笔下的超人型侠客截然不同。导演更赋予他们一种常人的质地,也更具有人性品位。
但是导演的这种努力并不彻底,一到开打,又忍不住受商业利益的驱动,追求好看、夺目。依我看来,那种钢丝绳系着的飞来飞去的轻功毫无必要。一方面,它破坏了影片的写实风格;另一方面,我还没见到哪部武侠片把钢丝绳表现得如此明显而拙劣。“竹梢斗剑”一幕应该是袁和平的创意,拍得极美也极富诗意,不过钢丝绳的感觉仍然无处不在。这与周润发、章子怡对武功都是门外汉有关。电影最后,俞秀莲为救李慕白,让玉娇龙骑她的快马去找解药。天哪,她们自始至终都是飞来飞去的么,还用得着骑马吗?
我希望从李安的武侠片中看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东西,一种对人性更加真实而质朴的刻画,一种对超人型武侠的颠覆与反讽,遗憾的是,小李子露了一手,然后就迷失了自己。
本文提交者发言纯属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来新浪影视论坛发表文章或来信发表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