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正文
网友评论:我看《毒品网络》
http://ent.sina.com.cn 2001年05月08日18:37  新浪娱乐

  《毒品网络》(又译《罪恶交易》、《毒品交易》)是今年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上一匹黑马,因为在奥斯卡晴雨表金球奖评选中,导演史蒂芬索德伯格本人几乎一无所获。所以该片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剪辑奖、最佳改编剧本奖、最佳男配角奖非常出人意料。值得一提的是,索德伯格还成为近60年来第一位有两部影片角逐同一项奥斯卡奖的导演,他执导的《毒品网络》和《永不妥协》同获本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被人形象喻为买了份双保险),加上《永不妥协》女主角朱莉亚罗伯茨荣获最佳女主角奖,索德伯格藉五项大奖一举成名,荣升本届奥斯卡奖风云人物。不过对大多数影迷来说,索德伯格之所以吸引人,可能主要还在于1989年他曾执导了一部颇具影响的新锐之作:《性、谎言、录像带》--获当年戛纳电影节大奖--不用太多理由,仅此一点就足以使我们决定关注索德伯格作品。

  以往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和最佳剪辑奖的作品大多在电影观念和技巧方面独树一帜,观众一搭眼便能感到作品锐气逼人不同凡响。《毒品网络》却非如此。该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粗制滥造、毫无个性。据说本片大多数镜头都是索德伯格亲自上阵以手提摄影方式拍摄的,但索德伯格既没有杜可风(《东邪西毒》《春光乍泄》)那种狂放、天成的自由意念,也没有“迷幻药电影”《猜火车》(又译《迷幻列车》)那种后现代的想象力和速度感,所以这部影片的视觉构成相当平庸,就其视觉价值取向而言,并不比《女巫布莱尔》里举着家用摄像机乱晃的电影学院学生们高明多少。但这种堪称近年来最缺少魅力的手提摄影技术,却使索德伯格自始至终没有过份张扬自己的作者意识,导演观念隐于无形,观众不得不以平常心面对眼前的三流摄影师纪实作品(也许这种境界正是索德伯格追求所在?)。如果你看过索德伯格执导的《永不妥协》(笔者私下认为这部影片才应该多得几项奥斯卡奖)就会明白,即使索德伯格其人不过是个蹩脚的摄影师,但只要有好的故事和好的演员,他就一定会稳操胜券。这至少说明,索德伯格不是一个形式主义者。过去业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说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怎么说”,意即电影艺术应强调自身独特的语言功能(蒙太奇、影像本体论)。在索德伯格身上这句话则正好颠倒过来为“怎么说并不重要,关键在说什么”了。既然索德伯格本人不是张艺谋王家卫一类的形式至上者,也就难免《毒品网络》的结构形式还存在着其他明显缺陷:影片以三组故事交叉铺陈为叙事结构,情节复杂,跳越感不断,尽管导演分别以黄、橙、蓝三个主题色调编排基层缉毒警察、毒贩家属、缉毒高层官员等人所处不同层次社会空间里发生的事件,机械地布局谋篇为观众理清思路,但仍容易使人一头雾水不辨东西。所以说影片开始的40分钟完全是对观众耐心的考验。初看之下,这部导演意识淡薄、情节结构混乱的影片竟然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最佳改编剧本奖,似乎令人无法理解。人们不免要发出疑问:《毒品网络》意义何在呢?

  国情所限,《毒品网络》对大多数中国观众来说有一种距离感。因为毒品犯罪在中国尚处于死灰复燃阶段,大多数中国人对毒品的危害性还不十分了解。吸毒现象在美国社会则泛滥已久为害甚深:据美国政府公布的全国滥用药物家庭调查报告显示,美国人均吸毒量为世界之最,1979年吸毒人数即有2500万人!1999年美国有1480万人吸毒,其中18岁到25岁的年轻人中吸毒的比例持续上升,从1997年的14.7%、1998年的16.1%增长到1999年的18.8%。可以肯定,毒品问题已经渗透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没有现实生活中的耳闻目睹感同身受,面对银幕上发生的一切我们便很难心领神会直至产生切肤之痛。也许局外人根本无法了解哪些东西切中要害,震动了美国人的神经。

  美国资深影评家罗杰-伊柏分析说:“《毒品网络》点出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这部影片对当今美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如果你了解到美国有25%的学生吸毒(其中有不少人还是中学生)、全国范围内有千百万人从事毒品犯罪或吸食毒品、监狱里将近40%的在押犯人与毒品犯罪有关时,你还会觉得这个国家的未来是美好的吗?所以《毒品网络》应该是一部属于美国人自己的电影。但影片包含着的一份警醒和自责又必将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意义。

  随着剧情深入,观众很快就会明白索德伯格为什么采取三组故事交叉叙述的表达形式,惟其如此,才能够全景式地观察毒品问题。通过缉毒高官、毒贩家属、基层探员的经历,观众充分了解到,毒品犯罪腐蚀社会健康、毒化人类生命,必将酿成亡国灭种的悲剧。影片中流露的忧患意识不禁令人想到,《毒品网络》正是美国版的《鸦片战争》(1997导演谢晋)。

  在影片的三组故事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原俄亥俄州最高法院大法官、现任国家禁毒管理局官员罗伯特-刘易斯一家人。罗伯特-刘易斯(迈克尔?道格拉斯饰)作为执法者嫉恶如仇一心要铲除毒害,谁料想他的家庭也在毒品的魔影笼罩之下:女儿卡萝琳正值豆蔻年华,却经朋友引诱染上毒瘾;罗伯特-刘易斯的妻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把卡萝琳吸毒的消息隐瞒了六个月之久,令罗伯特-刘易斯大为震怒!罗伯特-刘易斯的妻子对年轻人吸毒似乎并不见怪,甚至认为这是青春期的“专利”,并表白自己年轻时也是吸过毒的。由这一节可以看出毒品之所以盛行美国的社会原因。据报道,导演索德伯格认为:“吸毒上瘾与其说是犯罪行为,不如说是公共的健康问题。”这种高度认识实际就是明白无误地指出,罪魁祸首是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崩溃后的所谓“自由”,某种社会风尚、文化氛围才最应遭受谴责。在一个处处倡导自由的社会里,人们出于尊重“自由”而对追求个人快感的吸毒行为不以为意,最终导致健康杀手到处肆虐,如同性解放的恶果是艾滋病流行,人们为“自由”付出了惨痛代价。影片已经用事实说明,这些自我放纵式的“自由”,是社会道德价值体系崩溃的结果,无视道德规范的人们沉湎于吸毒这种自杀式“自我享乐”,精神和肉体遭到毁灭,最后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灾难。面对《毒品网络》中这样的场面,人们的心情无比沉痛:本应天真烂漫的少男少女对生活的态度是消沉和冷漠,他们一边说:“爱是什么?爱就是两个人肩并肩甜言蜜语互相引诱。”一边用毒品麻醉自己。

  美国人早就认识到毒品即罪恶,但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吸毒者大多是街头混混、嬉皮士、不良少年、罪犯等社会边缘角色。《毒品网络》则敢于面对毒品犯罪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角落这一冷酷严峻的现实。罗伯特-刘易斯的女儿卡萝琳并非混迹街头的不良少年,而是一个在学校功课全“A”同时担任班委会副主席、排球队成员的优等生,可只要给她毒品,想让她干什么都行,于是观众眼睁睁看着这样一个好学生最终竟堕落成妓女!可以想象很多美国家长看到这个场面一定会大惊失色掩面痛哭。

  在影片的结尾卡萝琳走进了戒毒所。

  《毒品网络》并没有给观众划下一个圆满的句号。在另外两组故事中,贩毒者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墨西哥边界地方治安官贾维尔-罗德里格斯(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击败了以将军为首的犯罪集团,而官方的统计数字却表明,尽管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但是进入美国的毒品却在成番论倍增长。面对在人类身上越缠越紧的毒网,作者所能做的似乎只有警告,而把更多的现实中的无奈留给观众去思索、去感受。

  毒网中的人类社会将向何处去?这个问题沉甸甸的。(李祥瑞)

发表评论| 影视论坛 | 关闭本页




相关链接
李安曝光奥斯卡背后黑幕 声言今后永不角逐(附图)(2001/04/24/ 16:11)
评论:质疑“《卧虎藏龙》得奖阴谋论”(2001/04/13/ 15:33)
喜获奥斯卡 叶锦添用金像了却父母心愿(2001/04/10/ 11:30)
斯派克 vs 亚力山大--奥斯卡的明日奇葩(附图)(2001/04/07/ 18:19)
  • 聚焦2001年奥斯卡奖
  • 专题
    新浪推荐
    新浪网隆重推出手机短信顶级新闻服务
    五一旅游专题给您最快信息和贴心帮助
    2001高考专栏全新推出 600所高校一网打尽!
    来星座频道解读命运密码 把握爱情脉搏!
    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影视演出应有尽有--“五一”娱乐总动员!
    中国队第7次冲击世界杯
    GlobalEnglish 三个月练就流利口语

    新闻搜索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