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突然站起告辞,使北京电视台第87期“国际双行线”节目制作出现了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第一次集体“懵了”的尴尬场面。
这一“犯懵”整明白之后,业界人士忽然找出我们目前访谈节目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昨天,《现代传播》杂志组织专家就这一期“国际双行线”节目进行研讨,他们认为以“国际双行线——谭盾来了”制作中“谭盾走了”为契机,过去访谈节目“恭喜发财”、“今 天的天气哈哈哈”一边倒、无病呻吟的制播将被唾弃,而有碰撞的交锋争鸣将形成有竞争力“卖点”和“热点”节目。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任钟大丰教授说,谈话节目的“失控”有时要比人为引导的感染力来得真实有效,这个节目没有给嘉宾(至少是谭盾)某些预示,他们的真率、执着得以真切地表现,从而使访谈节目从电视单向传播走向电视与观众共同参与的双向传播提供了经验。但是这里面埋伏下一个当事人有多大知情权的话题。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周星教授说,电视镜头中拍摄对象乃至观众对电视录播的知情权是当今对电视“霸权”的一个挑战。一般人认为电视播出的都是天经地义的应当播出的节目,但另外又滋生着人们的窥视欲望,这使得人们在镜头前常常有一种“精神自卫”非常态表现。难得卞祖善、谭盾在这次节目中没有这种“自卫”,想说的和想做的,就去说了就去做了。观众为什么对这期节目感兴趣,实际上他们在期待着镜头给予人的自由、平等的心理常态环境。
清华大学传播学系尹鸿教授说,如果谭盾不走,这期节目也许就没人看了。他的走、他与卞祖善的差异,本身就形成了对话。而这些对话在过去常常是由人为安排的,对话的双方可以对自己的意念的缺乏负责的诚意,至少你可以人云亦云。卞、谭二人坚守信念,没有造作,来得踏实,这是电视访谈节目难能捕捉的一个场面。
这期节目片尾打出了北京电视台“有播出的权力”的字样,似乎在告诉着观众这个节目的制播是否也在小心翼翼地与法律并肩而行。北京金德律师事务所的徐钢、朱泽俊二位律师就知情权作了说明,他们认为,知情权是一种社会概念,而不是完备的法律概念。这个节目符合新闻客观、公正、适当的要素,因此,它不构成侵权。本报记者白宙伟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