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好和格莱美保持遥远的距离,它的盲目与虚假才不至于影响我生活的质量,在一连串华语音乐奖令我气短心虚如捂家丑般不敢张扬之际,被奉为音乐奥斯卡的格莱美却半真半假开起了音乐的国际玩笑,在全世界千夫所指中扮演一个强出头的小丑。也许我过于激进,但更不能忍受的是不痛不痒的蜻蜓点水及漠然的态度,在对权威(外国强势媒介尤甚之)的怀疑在改革开放中日渐抬头时,我们的清醒更为重要,格莱美就是变相的某些国内颁奖,一种信息社会中的庞然大物臃肿且没有上进心。原本的我的意向是一正一反两篇对峙的文字,带给 读者阅读的快感。但两位写手同志的态度是不以我的强求为转移。最终我只能尊重并高兴着,像对待生活的每一天。--编者按
评奖之观点1+1
经典大奖成咸淡肉
观点:格莱美老了,也开始分吃大锅饭了。
格莱美进入国人的视线已有若干年,可是再好的肉吃多了也会腻,曾经被奉若神明的格莱美,因其“敬老”和“大锅饭”现象的滋生与蔓延,已经愈来愈成为一块不咸不淡的臊子肉了。
从今年的得奖情况来看,年仅20岁、出道一年的美国黑人女歌手艾丽西娅.凯斯(Alicia Keys)获得了“最佳新人”、“最佳R&B女歌手”、“年度最佳歌曲”在内的五个奖项,成为本届格莱美的最大赢家。表面上,似乎格莱美为乐坛贡献了新人,但在阿丽西娅辉煌的背后,不要忘记三点,一是老牌摇滚乐队U2紧随其后,获得了包括“年度最佳唱片”、“最佳流行乐队”在内的四个奖项,成为第二大赢家;二是凯斯小姐的音乐走的是R&B、Hip—Hop路线,这两种音乐类型在九十年代的美国似乎已一统天下,就像打开韩国的电视机,全都是蹦蹦跳跳的各色“嫩人”一样,实在缺乏新意;三是如果再看获奖名单上Eric Clapton、James Taylor、Janet Jackson、Lenny Kravitz……这一长串“老炮儿”,我们只能感叹:格莱美老了,也开始分吃大锅饭了。
2001年全球的唱片业是10年来业绩最差的一年。老将没有重量级作品,新秀也没有什么惊人之作,也造成今年的格莱美让人产生老气横秋的失望。本报特约评论员王磊
—年年带出尴尬
观点:一切都是做秀,这充分显示了格莱美的虚伪。
热热闹闹的第44届格莱美颁奖典礼已经曲终人散。如同我们的春节晚会一样,虽然年年饱受非议,但依然不可或缺。
但是,本届格莱美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最大的惊喜来自于“年度最佳专辑奖”的归属,竟然是一张电影原声带!那就是柯恩兄弟导演的喜剧片《嘿,兄弟,你在哪儿》的原声,支持率很大一部分由于其根源于许多老乡村歌曲——绝对是颁奖典礼上杀出的最大一匹黑马。另一方面,也看出格莱美的尴尬,到底是没有再好的专辑能放进来了。
可以说,继年迈的桑塔纳成为前年格莱美大赢家后格莱美迅速进入“老龄化”。这个颁奖仿佛就像奥斯卡拒绝商业大片一样,对于在流行歌坛影响强烈的偶像歌手不屑一顾。商业成绩骄人的“后街男孩”、“超级男孩”都勉强挤进提名名单,最终或许也落得与前年的“小甜甜”一样空手而归的结果,但这些年轻人却仍然兴高采烈的参加了颁奖典礼。格莱美一直被人骂保守,频频“制造”的冷门让人感到莫名其妙。但是这次格莱美只在提名上制造了些冷门,比如可怜的印蒂娅.艾瑞,这个在全美音乐大奖上连提名都见不到的人物,一下子拿到了7项提名,但是最终结果出来后,她根本没拿到任何奖项,一切还都是做个人看的,大出风头的则是非常主流的艾丽西娅.凯斯,这充分显示了格莱美的虚伪。
另外,格莱美以评选世界流行乐坛为名,但是实际上,这个由美国人成立的评选活动,仍然有着浓厚的地域色彩,美国以外的歌手或者乐队一般不会有所斩获。-本报特约评论员翟佳
-评奖之细说--穿上小号水晶鞋
一向有敬老“美誉”的格莱美今年终于起了提携新人之心,让年轻的艾丽西娅.凯斯(Alicia Keys)连获五个奖项,打败了老牌乐队U2。艾丽西娅果然横扫了国际乐坛三大奖(MTV、全美奖、格莱美),在2月28日这天穿上了水晶鞋。不过老将也并不是一去不返,U2、艾力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和珍妮.杰克逊(Janet Jackson)也分得一杯羹。
今年的几个年度大奖都是U2、艾丽西娅和印蒂娅.艾瑞(India Arie)之间的争夺。U2大热胜出,是众人所料。U2的风格与制作一直备受格莱美的肯定,何况投射“9.11”心情的《Walk On》既反映国情又顺应民心?
最佳年度专辑(原声碟)O Brother,where Art Thou?
占据排行榜一年多的原声碟《O Brother,Where Art Thou?》的当选有点意外,因为不理销量与人气的学院派评委能把年度大奖颁给如此畅销的大碟,这么正路的选择让人措手不及。有限度地放弃学院派的保守作风,是格莱美这几年的趋向。
年度最佳歌曲Alicia Keys《Fallin'》
人气超高的艾丽西娅不但包揽了R&B类的最佳歌曲、最佳专辑与最佳女艺人,而且勇夺大奖年度最佳歌曲,气势非凡。歌曲《Fallin'》哀伤的旋律与歌词同样吻合“9.11”后美国的心境,配合2001年席卷全球的R&B曲风,这个奖也拿得顺理成章。
年度最佳新人Alicia Keys
今年新人奖竞争得异常激烈。入围7个奖项的印蒂娅.艾瑞、融会多种音乐元素的奈丽.福塔多(Nelly Furtado)和新R&B天后艾丽西娅都不是等闲之辈。格莱美的新人奖常标示优势音乐的浮出,1996年黎安.莱姆斯(LeAnn Rimes)的胜出源于乡村跨流行的风暴,1999年当选的克莉斯汀是因为青春女歌手的风潮,而今年的艾丽西娅则得益于R&B在2001年里的称霸。
最佳流行女歌手Nelly Furtado
奈丽.福塔多的音乐品味非常广泛,家庭背景加上个人历练使她的音乐作品十分多元,其处女作《Whoa,Nelly!》涵盖灵魂乐,摇滚、hip—hop……应有尽有,正是这种唱作力让她打败了该奖提名的费斯.希尔与珍妮.杰克逊。
最佳流行男歌手James Taylor
在Sting(史汀)连夺两届最佳男歌手后,提名人中艾尔顿.约翰(Elton John)的呼声最高,大家都等着“狮子王”再显王者风范,詹姆士.泰勒(James Taylor)的当选有点爆冷。-本报娱乐评论员何颖珊
-评奖之追溯--“老人家”的游戏
据说在格莱美刚引进不久时,曾有人以为“格莱美”是某个化妆品牌子。时至今日,稍微听一点欧美音乐的人都知道这是个音乐界的“奥斯卡”了。可大伙对格莱美的热情也像看香港小姐选美———每况愈下了。
从第一届颁奖典礼至今,这个由美国录音艺术与科学学会评选的美国唱片界最高奖项已进行了44届,和欧洲的某些MTV音乐大奖和美国某些根据唱片销量评选的奖项不同,格莱美作为美国三大权威音乐奖项之一,有着其独特的评选标准和客观性。然而正是因为评委们的独特“口味”,每次的获奖名单出来后,总会招致各方的议论纷纷。其中“尊老”、“保守”、“偏向于美洲歌手”等都是一向被批评得最多的。
去年的格莱美上,Satana这位纵横乐坛多年的“老江湖”获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加上众多拉美歌手(Ricky Martin、Goria Esterfan等)的获奖也使上届的格莱美评选成了名副其实的“拉丁年”。
纵览今年的得奖名单,获得“最佳摇滚男歌手”的Lenny Kravitz从1989年出第一张唱片到2001年的第六张新作终于熬出了头。当然,和获得“最佳乡村女歌手”的Dolly Parton这样的“阿姨级”人物,以及连续两年获奖的爱尔兰“班霸”U2相比,Lenny Kravitz算是“小弟弟”了。Enya带着她十数年不变的风格获得了“最佳新世纪音乐专辑”,但不得不说《A Day without Rain》实在是一张平庸且缺乏进步的专辑。也许,Enya的得奖多少是沾了《魔戒》电影原声唱片的光,但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格莱美在选择上中规中矩的怀旧态度。
也许正是因为评委们的“口味”有问题,所以不少桀骜不驯的歌手拒绝玩这个“老人家的游戏”。于是我们看到Frank Zappa、Sinead O'connor都拒绝领奖,今年Michael Jackson也拒绝在颁奖礼上表演。不过回头想想,拒绝诺贝尔奖的也大有人在,更何况Sinead O'connor这样我行我素的性格女人?对于今天各种各样喜欢电子音乐、Hip—Hop舞曲以及Gorillaz这样虚拟偶像的新人类而言,还是看欧洲的MTV大奖来得爽。格莱美脸上的皱纹已经和今天的孩子们有了代沟。
按惯例,奖项公布后不久又会有格莱美提名/获奖的唱片推出了。就像看了两年的“港姐”、“亚姐”后就不想再看一样,1995、1996年后也没再继续买格莱美的大杂烩唱片了。那么你,对今年的成绩排名满意吗?还是已经渐渐疏远了媒体追捧之下的这位“老人家”?-本报娱乐评论员马向新
特别推荐:《流星花园》铃声图片专辑 点一支歌送朋友,带给他(她)春天的信息和你的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