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威尼斯时间比北京时间晚7个小时,再加上截稿时间的关系,我们所有关于电影节的报道注定要隔日才能见报(与网络比起来,这是平面媒体的弱势),无奈的同时也有些许庆幸———反正再赶也搭不上末班车,索性让自己的步履迈得更从容潇洒些。
水城的夜色,让我们得以从容地梳理思绪,整理文图,这便是想到了“心灵之旅”、想到每天一篇“水城夜话”的初衷———用电影节做背景,跟着自己在此间的感受和体验,
恣情肆意,用墨如泼,玩一把“电影搭台,文化唱戏,避实就虚,逆流而上”———尽管可能会有些刻意,尽管可能会作茧自缚。当然,最大的代价便是牺牲睡眠。
出门前冗繁的各种手续和琐碎的案头工作已经令人消化不良,着陆后疲于奔命的赶场让人更找不到双脚落地的感觉。电影节是影迷和影星的,不是我们的。尽管庞大的记者队伍也是影展的一道风景,但每天密密匝匝的各种活动让人即便分身有术也是枉然。“蹲点”采访就如同押宝,点儿兴的,挡都挡不住;点儿背的,步步赶不上。摄影记者王健磨破嘴皮,用数个精美的“中国结”打通了组委会的道道关口,拿到宝贵的“场地点位证”(摄影记者专用,组委会仅发放了几十个这样的证)时,已经快累残了。
语言成了障碍之源,没办法,这是别人家的堂会,母语自然“坚挺”,而且无论是明星见面会还是观摩看片会,组委会为各国记者提供的多种语言的同期声耳麦,肯定找不到汉语的。当“天津英语”碰上“威尼斯英语”,哭笑不得的场面就在所难免了。每逢此时,总会想起“耗子妈妈”的那句“真理”,若改动其中一个字就更妙了———“孩子们哪,你们看,掌握两门外语是多么重要啊!”
感谢黑夜,至少,它能让人喘气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