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厕所”还是“去洗手间在哪里”?“死了”还是“去了”?“靠,不要来问我”还是“无可奉告”?
比如一场车祸,从里三层到外三层的看官总是从内而外以书面到口语的方式传播着车祸现场,最外面的声音总是高分贝的“死了多少人”世上本没有新闻,喜欢打听的人多了,也便有了新闻。
外三层的人永远都比里三层的人多。所以刊登《被虐裸照真相公开》,并且有“两幅没有在眼睛部位“打格”遮掩”照片的《3周刊》,会在从10元卖到100元后依然被抢购一空。口口声声指责媒体的人究竟是想看这张裸照还是不想看到这张裸照?答案是显而易见却又难以启齿的,于是显而易见和难以启齿便成为了口头与书面的“绝对温差”。
当你拿到刘嘉玲的裸照、听到罗素.克洛详述与妮可上床的细节,你会对它置之不理还是作为饭后无聊的谈资广为传诵?因为可能引起恐慌便缄口不言,因为所谓的立场和观点便抹杀新闻自由,“公众反对”之后是媒体作虚伪批判状的书面态度,如果这就是以媒体观点为代表的书面观点是维系人类正义发展的惟一出路,那么这种“里三层”的论点相对于“外三层”的立场本身就是一场掩耳盗铃的无聊游戏。
实际上这套裸照在民间已经广为流传,而且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裸照还少吗?明星的情事和被虐裸照究竟在隐私上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东周刊》、《3周刊》成为了传媒良心的箭靶,书面观点就是这样指哪打哪的游戏。书面的谦谦君子和口头的淫秽放荡便是被我们认可的新闻良知和大众观点?被毙掉的《东周刊》岂不是成了和刘嘉玲一样为他人刀俎的鱼肉?
那套裸照为什么没在12年前事发之后出现?为什么歹徒没有在刘嘉玲最火红的时候拿来要挟她?刘嘉玲肯定不会用裸照来炒作新闻,但所谓裸照的疑点却是那样明显。我敬佩刘嘉玲的勇气不是当裸照公开后她坦然的态度,而是当我们知道12年前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再来看她的电影、MV、新闻,看她12年来的泰然和笑容,那对于一个女人是怎样不堪回首却又不能提起的往事。
惟一欣慰的是刘嘉玲没有避讳自己是照片的主人,并且得到了公众的支持,这是一件悲剧之后能看到的进步,歹徒之所以会以裸照来威胁刘嘉玲、其他明星和众多的普通人,正是社会舆论在伦理道德有所苛责。当人群开始不在乎一个女人的裸体和贞操,那类似的悲剧就不可能发生。虽然刘嘉玲还在死守着自己没有被强暴的底线,但她是否被强暴已经不重要了,这是一条又一条底线的突破,人类对人类的进步。(袁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