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业一个比较惯用的操作方式就是通过明星身价提升来获取更大价值,演艺代理公司往往希望通过明星身上发生的相关事件来抓住机会。去年,国内有家演出公司准备请U2乐队入境,但由于时机掌握不好,U2获得数项格莱美奖后,出场费飙升,于是这家公司只好打消念头。同样,一些不知名的小演员只要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露一脸,就有了跟人讨价还价的资本。
国内目前有很多演艺代理公司,但与国外比,商业操作上存在很大差距。差距就在还没有充分利用明星、媒体及受众的资源,这不能不说是个浪费。
李小婉女士比较认同按实力说话这一观点,她的荣信达影视公司拥有像周迅这样当红的演员,但在演艺代理方面,更像是一个家庭关系。因为公司是从剧组演变而来的。谈到艺人与媒体的关系,她说:“我一直反对以出名为目标,这太容易,也太虚幻了。我觉得一定要有好作品,好作品是可遇不可求的。经纪人公司就是要把这些可遇不可求变成可遇可求。”
面对当今媒体越来越八卦的趋势,李小婉有她自己比较独到的处理办法:“你要顺应他们的好奇心以及他们追踪的热点,如果跟他们对着干,那是很大的资源浪费。从去年的《射雕英雄传》开始,我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不想去批判他们,我想跟他们交流,也想研究他们。后来就发生了好几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有些记者在电话里问的问题相当唐突,比如谁和谁好是不是第三者?谁把谁抛弃了?问的都是一些他没有道理去管但他非要管的问题。他像写剧本一样,把人物写出来,把人物关系设计出来,然后他拿这个关系图来问你。这很像剧本梗概,可又不是无理取闹。于是我跟他说:我很想跟你交个朋友,并且可以告诉你依然感兴趣的信息,但不是你刚才的话题。”
李小婉这种感情投资最终堵住了那些八卦记者的嘴,她说,最终她和这些记者都成了好朋友。“我更希望和媒体共同探讨一个演员的成长,从各方面来推动演员的知名度。我觉得周迅在成长过程中,很多读者群非常大的媒体给与了正确报道和评论,她的成功和这些分不开。媒体的正面作用像空气一样重要。”
谈到炒作让明星升值的问题,李小婉说:“是否愿意先通过媒体炒作,然后再让导演、广告商注意?不少演员有这种意识,这大概是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情况,我坚决反对这样。我知道有些经理公司这样做,这样做很快会成功,但这是你帮他干的,而不是演员自己做出来的。所以我们选择了一条不是立即见效,但能让每个人心里很踏实的方式。”
但人们还记得一年前的“王海珍事件”——一个默默无闻的模特,一夜之间因为与张艺谋牵扯在一起,便红遍全国。当时媒体认定这是一个炒作,对幕后却并不清楚。为此,记者采访了当时的见证人之一,某报记者马健龙。
“娱乐圈、娱乐产品都是假的、编的,靠它营造出这个氛围。娱乐圈怎么来获得最大利润,就是靠宣传。”马健龙认为,炒作是娱乐圈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这事和邓建国没直接关系,当时他想策划一个‘娱乐口香糖’电视节目,决定由王海珍担任主持人。邓建国手下有个负责宣传的人,觉得王海珍名气不够大,而无意之中知道王海珍和张艺谋在澳大利亚拍过一个广告。当时我得到的这些素材中有张艺谋和王海珍在澳大利亚的合影,我第一反应这是条娱乐新闻。张艺谋在澳大利亚确实很关心王海珍,包括张艺谋送给她的手表,之后张艺谋带着王海珍在一些公开场合出现过,但这些都无法证明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我当时感觉张艺谋是不是又看上一个新苗子,于是就把这些事实写成了一篇稿子。但我发现有些事还不能核实,比如手表,所以稿子一直没有登出来。后来他们催我发稿,我就把照片寄了回去,没几天,香港《东方日报》就把它登出来了。于是全国媒体一片大炒,王海珍出名了。
“当时那个负责宣传的人找我商量怎么把王海珍捧红,说了好几个点,我觉得都不够劲儿,我说,要想让她出名,就只能这事儿。果然,王海珍火了,出场费也不一样了,原来几千元,最近接一个广告也到100万元。其实此事从头至尾与邓建国没关系,我作为当时知情人之一,要澄清这一点。这是一个炒作,对当事人也许都没有伤害。”
从王海珍一夜成名可以看出,目前大陆媒体已逐渐适应了这种潮流,各方也都知道怎么去“相互配合”。但对更多经理人公司来说,做出这种选择前还都比较谨慎。北京一家很有名的经理人公司老板对记者说:“炒作,让明星升值,不妨可以试试,但最后别露馅就行。”(◎王小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