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刘老根新传》的热播,给羊年的新春带来了无数新话题。
有趣的是,在诸家争说“刘老根”的同时,许多“文化人”都提到了文化,提到了赵本山和《刘老根》与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关系。
记得当年,在赵本山刚刚出道之时,《辽宁日报》曾发起了一场关于“赵本山现象”
的讨论。那场讨论,聚焦点仅仅局限于雅与俗的层面上,好像没有人提到文化。再后来,因为余秋雨先生公开评价赵本山是“喜剧表演艺术家”引发了一场争论,反对者打出了“文化”的旗帜否定赵本山,否定东北小品,终无定论。
赵本山不在乎褒贬,却很重视观众的意见。从20多年前,赵本山表演《摔三弦》开始到如今,各种来自媒体的意见客观上都对赵本山形成了一种启示或激励,以至此番,赵本山使出了浑身解数,按照他自己的文化理念,自导自演,打造出了一个“刘老根”。
赵本山从努力维持东北小品在全国的霸主地位,到呕心沥血推出了上下两部电视剧《刘老根》(以下简称《刘》剧),出发点也许并非要诠释东北文化,但是,他的《刘》剧以白描的手法,将东北人、东北事、东北情、东北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出许多东北特有的文化现象。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化,也是化人。一种生活造就一种文化,一种文化又规范着一种生活。
东北文化的形成因素较之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蜀楚文化都更为复杂。首先是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地处边陲,大漠莽林、大风大雪、大江大河、大山大林、大团的蚊虻、大群的野兽,自然要影响到东北文化的形态风貌。再是人文环境的历史构成—从东夷人到渤海国,从秦汉时期的移民迁入到契丹族和女真族两次入主中原,再到明清时代的移民由入关到出关的回流。冀鲁晋流民齐闯关东和日伪时期长达十余年的奴化教育和殖民地文化的影响,构成了东北文化结构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因此,东北文化的特征,很难用简单的概念来定位。东北人的性格和文化心理特征,也不是可以用几句类型化的词语可以概括的。
东北人可爱,可爱的有点发傻。有一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笑话,说某南方来东北的打工妹,为其伙伴发电报,为了省钱只写了六个字:“钱多、人傻、速来。”
东北人粗犷,粗犷的近乎粗野。有人告诫朋友:“千万别惹东北人,和东北人吵架不超过三句,他的拳头就到了你的脸上。”
东北人幽默,说出话来就让你喷饭。于是有了“出了山海关,都是赵本山”之说。
从文化艺术的角度看近几年出现了许多东北现象,如:“赵本山与喜剧小品现象”、雪村的“翠花,上酸菜!”现象、辽宁歌剧院的歌剧《苍原》现象、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父亲》现象以及“东北二人转现象”等等。透过这些现象,研究东北文化人格的独特性,赵本山为我们提供了一部几乎是集东北文化现象之大全的《刘》剧。
赵本山“脚踏黑土地,头顶一片天”,怀着回报黑土地对他养育之恩的激情,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地地道道的东北儿女的鲜活形象。让我们从刘老根、丁香、大辣椒、药匣子以及冯元、胡科身上看到了许多不同形态的东北文化现象。
刘老根——留住淳厚质朴之根
“刘老根”这个名字,来自于赵本山和范伟合作之初,我为他们写的第一个小品《儿子大了》,赵本山扮演“刘百万之爹”——刘老根。刘老根背着半口袋山楂,进城去找他的儿子“洽谈”,希望儿子回乡投资办厂,却发现儿子刘百万欠着800万贷款,洗桑拿、养猫咪,不务正业,直气得刘老根管他儿子叫了“爹”。本山把这个角色的名字引进了电视剧中,并作了片名,肯定是有想法的。因为本山最重要的人生信条,就是“人到了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根本”。
他所说的根本,就是东北劳动人民的本色。赵本山这个黑土地的儿子,在他的名字蜚声九州,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仍能够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对待农民,对待东北二人转,对待他家乡的父老乡亲。每当他遇到闹心事、不平事,他都会回到他的农村老家,到那里去平衡心态,他在刻意守护着自己的心灵家园——留住自己的根。他刻画的刘老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他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典型性格。同时也较为深刻地揭示了东北劳动人民淳厚、质朴的性格特征。
《后汉书.东夷传》中有这样的表述:“其人(粗)、大疆(强)、勇而谨厚”,这里描述了东北先人的忄票悍和厚实。
《柳边记略》中有更生动的描述:“十年前行柳条边外者率不裹粮,遇人居直入其室,主者则尽所有出享。或日暮让南炕宿客而自卧西北炕。马则煮豆麦蓟草饲之。客受不去一钱非但不图报酬,若有所匿,不与人,或与而不尽,则人皆鄙之。”可见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东北人淳厚实在、乐善好施的性情是非常鲜明的。在刘老根身上,我们既看到了东北人的淳厚和善良之根,也看到了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这种传统的优良品德所遇到的严峻挑战。
刘老根不肯坐享清福、富而思进,要带领龙泉山庄的乡亲们再创新业,他不但承受了来自外部、内部的双重压力,又被胡科诬陷,被冯元设计骗走3000万元,以致不堪重压,精神分裂。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剧揭示了东北人或者说是东北文化在改革开放的现今所遭遇的尴尬和挑战。
事实上,我们辽宁乃至东北,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淳实憨厚的东北人确实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在笑着与昨天告别的同时,背负着沉重的道德观,一路坎坷走进了新世纪。虽然磨难重重,但是,从闯关东的先民那里传承下来的一种精神支撑,一直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那就是顽强的艰苦创业精神。刘老根虽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可他的身上始终迸发着一种激情,在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刘老根在应对各种挑战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审视自己,不断地完善自己。在与韩冰、与顾小红的交锋和碰撞中,刘老根在不断接受新的观念、新的信息,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造。正是因为赵本山没有把刘老根刻画成一个永远正确的英雄,而是在矛盾冲突中逐步展现出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所以这个人物才更加鲜活,更加典型,因此,也更具普遍性。
丁香、大辣椒——火辣辣的东北娘们儿
《刘》剧中的丁香和大辣椒是两个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物形象。但她们却从不同侧面展示出了东北女人的典型特征。
刘欢唱过一首描写东北妇女的歌曲,头一句就是“火辣辣的娘们儿,火辣辣地情”,火辣辣与纯真,正是东北女人最典型的性格特征。
高秀敏塑造丁香这一人物,对于一位喜剧演员来说,难度是很大的。在第一部戏排定之后,高秀敏曾说“这个戏演的憋里巴屈的”,没有发挥出她的喜剧天赋。在第二部戏里,她却更加憋屈。在洞房花烛之夜,丁香无怨无悔地守望着精神失常挥舞着剪子嚓嚓乱剪的刘老根。高秀敏把丁香演绎的那么平和,那么善良,她轻声细语地向言语不懂的老根诉说着心曲,她用二人转唤醒了刘老根麻木的心灵。到电视剧的最后一集,人们彻底被这个东北娘们儿感动了,她以往的蛮横、吃醋、作秀等让人不快的表现,都获得了谅解。这便是敢恨敢爱、泼辣又善良的东北女人的真实写照。
大辣椒是性格外化的东北妇女形象,她心直口快,热情泼辣,是老根山庄中的一种活性元素。她和丁香之间既是亲密姐妹,又不时发生一些摩擦;她和药匣子之间,既是恩爱夫妻,又不断发生着冲突。她知错就改,改了再错。但是,在刘老根创办旅游山庄遇到各种磨难时,她旗帜鲜明地站在刘老根一边,坚定不移地捍卫着山庄的利益。尤其在刘老根得病之后,她坚决要求药匣子去向刘老根赔礼道歉,表现出了她的坦荡。值得一提的是,演员李静在《刘》剧中虽然分量不重,但她却能把有限的戏份发挥得极为出色,在表演上极见功力。
在东北独特的文化现象中,东北妇女的性格色彩是极为鲜明的。她们无论是在先民们闯关东,开发创业的过程中,还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直到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无数东北妇女都勇敢地冲到了阵地前沿,和爷们儿们并肩作战,涌现出了众多的巾帼英雄,她们实在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时值得深入开掘的一笔丰厚资源。
药匣子——狡黠的“农民文化人”
在两部《刘》剧中,最出彩的一个角色,当然是范伟扮演的药匣子。即使是排除导演赵本山、编剧何庆魁对范伟的偏爱,给他加了许多戏的因素,从范伟对药匣子这个人物的把握上看,也是十分准确的。药匣子——李宝库,游医出身,自诩为“文化人”,他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没事时找事、惹事,惹出事来又怕事。表现出一种农民的狡黠。应该说在《刘》剧中,药匣子是刻画得最成功的喜剧角色。
药匣子的性格成因,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初期,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实行了十几年的法西斯统治,奴化教育和高压政策,扭曲了部分东北人的传统性格,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想方设法地“糊弄洋鬼子”,这样一来,便在东北人淳厚质朴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又增添了一份狡黠。药匣子不是坏人,但他也不是完整的正面人物形象。当他看到自己的“学生”遭到胡科的侮辱,也曾怒火中烧,信誓旦旦地要与胡科“决一死战”。可是当胡科拿着利器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又马上改口说他的学生“自己不注意摔成这样”,观众在笑他的同时,也在这面“镜子”中看到了我们自身存在的人性弱点。因此,这一角色也具有非同一般的典型意义。
冯元、胡科——落后文化的象征
文化是一种构成。就像黑龙江、大辽河一样,有主流、有支脉,融会在一起,奔腾流淌。在东北的文化构成中,那种关东汉子豪爽大气,见棱见角,一撂三截的气概,东北娘们儿那种火辣辣的情怀,是东北人文化人格之主流。但是,也不可否认,在长期的山高皇帝远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关东响马创造的绿林文化也作为一股支流汇入到了东北文化长河之中。有人夸大其辞,什么“不到东北不知道胆小”“三人行必有一匪”“千万别惹东北人”等等说法将东北人妖魔化渲染,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持这些观点的人,要么是故意歪曲,要么是不真正了解东北人。《刘》剧中,冯元、胡科的阴、损、坏,无疑是东北文化中尚未剔除的落后文化现象。个别人不想靠诚实的劳动创造幸福,而是气人有,笑人无,看到别人成功就眼红,就萌生所谓“杀富济贫”之念。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一点权力,吃拿卡要,中饱私囊,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刘》剧没有回避现实,如果说在上一部戏中,冯元、胡科还显得有些脸谱化、概念化。那么在《刘》剧二部之中,这两个人物奸诈的手段、阴暗的心理得到了充分曝光。通过他们的反衬,刘老根才更加完整感人。
《刘》剧的创作者们把东北农村生活,掰开揉碎,本着对观众负责,对现实生活负责的高度责任感,精心刻画出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东北农民的鲜活形象。他们大胆地使用了原汁原味的东北方言,又按着剧情发展的要求,有机地糅进了大量的东北二人转的精彩篇章,使得《刘》剧成为了一部东北地域风格浓郁,反映农村现实生活深刻的电视剧精品。她不但受到了东北广大观众的喜爱,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对《刘》剧进行必要的研究,对于我们当前和今后进一步开发东北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品牌艺术是大有裨益的。崔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