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真认为国外的奖项可以证明一个人的价值,可自从冯小刚的《一声叹息》在开罗得了一个奖之后,我对那些奖就剩下叹息了。
可看看媒体,我们一如既往地为若干个奖神魂颠倒:诺贝尔、格莱美、奥斯卡、戛纳。这就像是观看鲤鱼跳龙门:没跳上去的,鼻青脸肿,了无生趣;偶尔跳过去的,立刻龙袍加身,身价大涨。
现在好多领域都在如饥似渴地跟国际接轨。学习的路还很长,不算慢的发展步伐远远不能满足内心的冲动。体育、文学、娱乐等“投资小,见效大”的项目就成了跟国际接轨、甚至超越国际先进水平的急先锋。于是文娱项目被赋予了为国争光、鼓舞士气的神圣使命。这个使命是怎么实现的呢?拿国外的奖。怎么拿奖呢?怎么能拿到就怎么拿,人家喜欢看什么咱就给什么,总之一个国外的奖就说明咱们走向世界了。那些搞艺术的都很明白墙外香墙内更香的道理。没见到那些出口转内销的东西特别好卖吗?没见到那些“海龟派”回国后高官厚禄、呼风唤雨吗?拿到一个国外的奖,回到国内也就代表了另一种境界和规格,从此可以指鹿为马、号令群雄。开座谈会的时候可以不时地回忆“兄弟我在法国的时候”,底下的人就不敢咳嗽了。
一部电影只要贴上一片金棕榈叶,仿佛就从灰姑娘变成了公主,而去年《任逍遥》没有获奖,就只能灰溜溜地回来了。有些善于见风使舵的评论家也开始大谈“第六代导演的集体堕落”,忘了王小帅得意柏林的时候他们是怎么捧的。
最近媒体得了贾樟柯一句话:“我们过去有那么多的苦闷,不如意,今后还会有,戛纳改变不了什么,只是对我们的一个安慰。”看看,这是纯爷们。
前段时间张艺谋出征奥斯卡的时候,走的时候媒体报道“好莱坞劲吹中国风”,不知道铩羽而归之后,他们又说什么?我是没心情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