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版《射雕英雄传》以一天5集的速度在“五一”期间高速播出,广大观众也同样紧张追看。一口气下来,固然多了很多一饮而尽的酣畅,却少了些许咀嚼琢磨的回味。终于,在一切都已尘埃落定之后,我们翻回头重新讨论这部剧,因为《射雕英雄传》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一部小说、一套剧集,现在它已经成为一代人成长的记忆。
此次讨论由晨报编辑张大天与射雕编剧史航于一个影视论坛发起,期间有多位热心网
友以及影视工作者参与,一并致谢。
郭靖:质朴还是智障
张大天:提到郭靖,想先问史航一个问题,为什么在郭靖的台词之中,语气助词特别多,以第31集为例,郭靖共有台词75句,其中有34句都是以“啊呀的呢”结尾,听起来就像高中女诗人?
史航:这是个网络上被人家经常问起的问题。我觉得呢,人家问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不是很多剧中的男主角都会这么进行台词处理的。但是,我还是有点理解李亚鹏的思路,因为郭靖不同于令狐冲的成长轨迹,《射雕》的时间跨度也与《笑傲》不同,既然他又是出场三十多集,就可能需要前后不太一致,有个逐渐成长,练达的感觉。前面那些集的木讷、迟钝,与最后华山绝顶的神采飞扬才好形成对比嘛。一切表演都是对于情的理解和对于度的把握,每个演员都希望自己最后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张大天:你说一切表演都是对情的理解和度的把握。首先是这个度,我觉得简直太用力了,简直就是拿着狼牙棒去砸山核桃。再就是这个情,我不知道你们(剧组)是怎么理解这个人物的?我看过陈墨写的书,比较认可他对郭靖的分析。按照陈墨的观点:郭靖代表的是先天的儒家正气。刚毅木讷敏于行而慎于言,有点类似孟子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那种感觉。所以黄药师对于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不喜欢——即使到了神雕时代也是避而远之。不是那种单纯的傻乎乎吧。郭靖很多事情不是“明白”,而是自然而然的那么做。所以陈墨特别强调“先天”。他不是明白贪多嚼不烂,而是不贪多。这两种感觉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史航:从行为心理分析,你对。但是,在电视剧中,不是小说,心理剖析只好让位于明白表述,要不,观众才不容易留心呢。
?水木丁:新版的那个郭靖,的确太过用力了。老觉得为了显示后面就拼命在前面装傻,或者像史航说是想和令狐冲有区别。这不整个一心理障碍吗?那还能演好戏吗?再说我们观众没拿郭靖和令狐冲比来着。就拿郭靖和郭靖比来着。
?张大天:郭靖是一个融入了那种儒家理念的人物,依循这个思路,他的成长有一种必然感在其中,但是电视剧里,搞成了一个弱智成才记,这一点特别不爽。
我觉得你们(剧组的全体创作人员)都应该先做这种类型的“心理分析”。但是我怀疑,你们大多数都没好好地做,或者做得不到位。所以我之前老是会问你,你们的工作流程,你们如何沟通和交流。
?史航:全体创作人员,其实是很少聚在一起的。
成长的必然感,这个话归纳得很好,但是在剧本中有点不好体现,起码我们想到的办法还不够多。
?张大天:我突然觉得你们的工作充满了草台班子感。
黄蓉:灵性还是爱情
?张大天:说说黄蓉,如果按照陈墨的说法,黄蓉代表了轻柔活泼的生命之流。坦白地说,我没看出来这种生命的活力与张力在哪儿?说到黄蓉我不知道是哪个环节的问题,总之是感觉不太好。黄蓉在这个故事中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生命本能的张力。这种张力在电视剧里非常匮乏,周迅给人的感觉松松垮垮。但是我不知道这究竟是导演的问题、演员的问题,还是剧本的问题。总的来说,剧里的黄蓉老让我想到一个词—怨怼。
周迅的很多细节感觉都很好—台词处理除外。但是总体感觉不舒服。
?史航:黄蓉的生命力,我确实感受得不是很强烈。所以笔下无神也是有可能的。黄蓉,我感受更清晰的是那种处世态度,对旁人她其实是不肯宽容的,但是郭靖待人宽厚,她便也随他,这种“随”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随”法,不是一种不自主,而是一种更深刻的自主,所谓“让爱做主”。
?水木丁:我是先看的83版,再看的原著,实际上翁美玲把黄塑造得比原著可爱。她的黄容身上,聪明是一种亮色。周的反倒更接近一些,但是的确没那么讨人喜欢。
黄药师:酷男还是村长
张大天:在整个新版之中,最令人难以接受的就是黄药师这个人物。我记得在“酷”这个字刚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有一个报纸搞了一个读者调查,“你的心里谁可以称得上酷”,结果得票最高的是黄药师。我一直把黄药师当作金庸笔下最令人神往的人物,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这个人物的?你觉得新版中的黄药师怎么样?
?史航:这是个非常微妙的话题,但我努力诚实回答。我们对黄药师这个人物是非常有感情的,他是汉朝肝胆,魏晋衣冠,所以,一边说礼法岂为吾辈所设,一边说忠义乃人之大节,并非礼法!
但是有些戏被剪掉,有些戏呢,演员处理的时候,又过于持重,不太容易扮出真正的酷,甚至和蔼得像个村干部,人家干笑两声他能陪人家干笑两声,跟郭靖说话都要走过去摸着人家肩膀说话,实在有一点可惜了……我们本来是希望演员扮酷,我们的台词往回掰,一顺一逆之间,正好弄出些动情之处,结果……
苦衷啊,说到底都是苦衷……
?张大天:在黄蓉和郭靖去找一灯的路上,黄蓉和朱子柳斗嘴,朱子柳说黄蓉被郭靖背着,于礼不符,黄蓉用黄药师的一首诗回答: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这首诗对于黄药师的刻画,很有帮助,最起码可以显示出他的见识远在一般饱学宿儒之上,但是为什么在电视里没了?
?史航:我也记得那诗和朱子柳听后的反应。不过,一首诗三个典故,不加解释,就不敢往电视剧里放,要解释,就得让郭靖傻傻问,黄蓉细细答,节奏又拖慢了。也难为那一段的编剧。
?张大天:我看书的时候,看到这一段,觉得黄药师简直太牛了。结果你们把诗给删了。很多在书里很痛快的地方,到了电视里要么一带而过,要么就没了。所以你对原著越熟悉,就越不爽。
?史航:我们总不能在下面打上几百字的注释呀。其实,影像给你一些新的信息之后,必然会让你有所得亦有所失。
?我行被困:我觉得还是应该打出来,这是黄药师的亮点。
?张大天:即使不在此处,难道这首诗不可以在剧中其他地方出来一下吗?就这么把一段可以表现黄药师精神境界的诗给删了?
?史航:其实我们没有负责书写南帝那一段。但是即使负责书写,也不一定会费很多台词,普及文史,把这段典故诗找个地方,镶嵌起来,给观众展示。很多读过小说的愉悦,如果都能在电视剧里再次领略,当然是好事,但那样恐怕就要撑出好多篇幅,最后害得君山大会这样严肃的戏都被挤压。那又何必呢?
?水木丁:感觉除了你们说的那些,最重要的是这人才情以外,身上还有股子邪气。所以曾江的好处就在此……新射雕最大的感觉就是差了这一点。当时一看就想跑。黄药师可是我的梦中情人,给诠释成个衰人样子,真是岂有此理。
周伯通:情节还是人物
?张大天:在新版射雕中,周伯通总给人一种无足轻重的感觉。在小说之中,周伯通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制衡。当洪七公受伤期间,两大阵营的力量失去了平衡,只有周伯通才能维系这种平衡感。在靖蓉洪三人在海上上了完颜洪烈的船之后,周伯通突然骑鲨现身,读小说到这一段的时候,有一种一下子塌实的感觉。终于有人可以和欧阳锋抗手了。心里悬着的石头一下子落地。但是在电视里,可能周伯通在船上闹得太凶,所以这种制衡两大阵营力量的感觉就轻了很多。
?史航:周伯通在船上是闹得比较凶,抓着一群武功低微的坏人拼命欺负,还美其名曰讲故事。不过,这其实是我们编剧设想的他的性情特征之一,迷恋角色扮演。讲故事对他来说是生命中最大的乐趣之一(另两个是练武、捉弄人)。
?张大天:你们塑造的周伯通“太迷恋于角色扮演”。我觉得你们太迷恋于塑造这个人物,造成了情节的紧张感不足。本来在船上,周伯通可以要欧阳锋答应自己一个条件,但是他却要欧阳锋放一个屁,在整个这一大段里面(包括之前的两集左右),由于洪七公受伤,所以人们对于他们三人的安危非常担心。好不容易一个可以和西毒动粗的人来了,但是他却提出这么一个要求,人们的心又悬了起来。但是在电视剧里,这种紧张感始终没有。
?史航:你对周伯通塑造的批评,我觉得有点道理。但是,大船那一段戏,指望周伯通的出现导致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进而造成新的悬疑,这方面我其实是没有太大指望。因为从前面的戏,我们已经知道这个人物是越到关键时刻越分不出轻重缓急的。如果他不挨个儿跟人闹,而是任由场面静下来,他再不郑重援手七公靖蓉他们,就有点不对头了,甚至会让人觉得他是扮傻充愣其心不可问吧。我们宁愿写他是玩疯了,就有点忽略自己朋友的安危,就像后来他会因为不能下海捉鲨鱼,就埋怨七公不该被蛇咬伤一样。
?我行被困:射雕是金庸小说中最像电影剧本的一个,每段戏一个场景。03版虽然极力忠于原著,但散失了戏剧的矛盾和高潮是最大的背离。
?史航:缺乏戏剧的矛盾和高潮,是个很大的罪名,我却无心否认了。因为,高潮是要逐渐编织组织的,如果随时可能被精简,你的编织组织是很难奏效的。
我也不推卸责任,射雕太烂熟于心,导致的危害就是经常不觉得哪里紧张了。
观后:看片还是看书
张大天:对于一个对小说烂熟的读者而言,看电视就是为了寻找在读书时曾经拥有的那些愉悦感,但是那些感觉在看电视的时候,却总是找不着,这种时候就非常愤怒!这种愤怒如果对原著没有热爱很难理解。
另外和编剧无关的部分,武功的个性与层次问题也没表现出来。金庸笔下的武功有一种蕴涵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在里面。在写书时,他可以反复解说,看起来很过瘾,但是很难演化成电视里的动作,在电视里,这种核的东西没有了,就变成了乱打,尽管打的时候大家摆了很多巨酷的造型,但是和书一比还是乱打。
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词—力不从心。我现在觉得这个词汇也许适用在这个剧组的各个环节。我觉得你和你的同事都很努力,但是你们无法把那种读小说时产生的愉悦用电视手法展现出来。武功就不说了,编剧也是如此。例如前面说的黄药师的那首诗,其实仅仅在找一灯那一段,就有很多这种东西。例如瑛姑问黄蓉的那三道题,其实代表了南宋时期中国数学的最高成就。在读书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文化感,但是电视剧里也是一笔带过的。
有很多东西,你在读书的时候也能感觉到,但是一旦你开始把它变成电视剧,你就找不到好的方法,最后只能扔掉。所以也许你们是有感觉的,也许你们在很多细部处理的不错(例如欧阳锋的性格、梅超风的武功),但是很多金迷却偏偏不买账。这可以用《白马啸西风》的最后一句话来说明: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偏不喜欢。
?史航:那些更微妙的文化信息,我觉得电视剧本来就承担不了太多,毕竟不是沈昌人体科技的“信息茶”。有些信息,就让它滞留在书卷上吧,这样,有些看完电视剧还不满足的观众,也许会第一次捧读金庸,并且觉得,比起电视上的那一点点,这才是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