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个星期以来,娱乐圈经历了一场沸沸扬扬的“性交易”丑闻。6月底,一个名叫周璇的女艺人勇敢地站出来,揭露某位已经成名的演员“皇阿玛”向她提出“性交易”的要求,并且向公众提供了一系列的所谓证据,在双方进行了一番拉锯战之后,这位艺人又单方面宣布,她与“性交易”嫌疑人张铁林已经达成和解,更为戏剧化的是,她声称自己“从来没有告诉任何人张铁林对我有性要求”,她是被个别媒体“利用”了。
“性交易”事件具备了一桩丑闻所必须的全部因素,成名人物的所谓“规矩”,弱女子的反抗,娱乐圈内幕,媒体的穷根究底和推波助澜,另一嫌疑人出场等等,一时间,整个事态扑朔迷离,看不到方向和结局。但是,仿佛有一只高明的手在背后操纵着一样,以惊险开局的这盘“博弈”,经过几番看似险象环生的腾挪、对杀之后,又以非常巧妙的方式收官,当事人不但汗毛无损,反而在丑闻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知名度。真相本身被悬置了,最早披露此事的媒体成为了被告,本来寄希望于揭开娱乐圈黑幕的人发觉自己上了一大当,而热衷于去破解迷局的娱记们,只不过帮了一个人场而已。如果说“性交易”事件一开始还很像是丑闻,但发展到现在,终于暴露了它的真面目,它是不折不扣的“新闻陷阱”,是一个高明的策划案,当事人收放自如、履险如夷,不能不让人佩服。
在商业时代里,“新闻陷阱”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一些人出于商业的目的,策划出莫须有的事件与争端,吸引媒体参与寻找真相。虽然新闻媒体明知这可能是一个陷阱,但由于事件本身具备吸引力,能够获得读者的广泛关注,就还是睁一眼闭一眼地往陷阱里跳。在有的“新闻陷阱”中,策划者、媒体和受众是共同受益的,一方获得了知名度和商业利益,另一方扩大了发行量,公众则被娱乐了一番。而在“性交易”事件中,却有许多人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报道此事的媒体是受害者,因为它们被控制造丑闻,存在着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嫌疑,这是漠视“新闻陷阱”的害处所带来的后果。此外,假如张铁林是清白的,那么他也是受害者,因为他的名誉被滴上了难以洗刷的污点。最后,还有一个潜在的受害者,那就是整个娱乐圈。近些年来本来就有道德负担的娱乐界,再一次受到了公众的强烈质疑,其损失是目前还很难估价的。
如果当事人双方决意求和,没有人能够拦得住,剩下的问题是炒作此事的媒体该怎样收拾残局,以及如何面对公众的诘问。当显而易见的“新闻陷阱”出现时,是本着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加以冷静求证,还是放弃必要的警惕性而参与其中,甚或干脆成为“新闻陷阱”的一部分以愚弄读者?这是不得不思索的。虽然吸引眼球很重要,但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毕竟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本报评论员蔡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