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奇观的共性:豪华场面、视觉刺激、巨额投资,还有莫名其妙的意识形态定位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在奇观社会里,媒体塑造出一个个奇观,人们的认识通过这些奇观被规定、被控制,大众的生活体验透过媒体获得,个人在商品的包装、展示和消费以及媒体文化面前失去了自主能力。
关于电影《十面埋伏》,我们已听得够多了。
据《金陵晚报》7月7日登载的抽样调查,92%的南京市民知道这部影片,82%的受访者知道它的导演是谁,大概知道这部影片讲述什么故事的人占全部受访者的33%,只有11%的人知道它何时上映。90%的受访者说,他们会走进电影院去看这部片子。
就一部尚未公映的电影而言,这些数据已经可以视为一个宣传奇迹。如果“注意力经济”这个概念可以成立,《十面埋伏》已经不战而胜,提前为自己加冕。
作为观察者,我一直耐心地倾听着这场由发行方、媒体、受众共同演绎的盛大合奏中的每一个音符。我不在乎投资如何巨大、拍摄如何艰苦、场面如何精彩、国际如何追捧等等广告,也不太在乎故事如何苍白、爱情如何虚假、表演如何拙劣、台词如何可笑等等酷评。“热卖”和“烂片”,本来就是好莱坞制作模式的两个关键词。现在《十面埋伏》把它们的轨都接上了,照葫芦画瓢,照虎画猫,据说,中国观众要的就是这个。
我关注并深感诧异的,不是发行方无所不用其极的手段,而是这个社会轻易就接受了这些手段,像被催眠的迷途羔羊,乖乖走向屠宰场。
为什么在所有人都没有看过影片之前(除了那些有权去戛纳的记者),大众就决定要去看《十面埋伏》,并且相信这是“华语电影的一笔绝色”,看它就是“支持中国电影”?
为什么整整半个月,中国大陆只有一部电影上映,发行方还可以大言不惭地呼吁媒体“支持”和“保护”,电影当局和影院经理们还自己觉得是做了一件支持“国产电影奇迹”的好事?
如果法国理论家盖.德堡能看到这一场景,他大概会说: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所谓“奇观社会”(the Society of Spectacle)。在奇观社会里,媒体塑造出一个个奇观,人们的认识通过这些奇观被规定、被控制,大众的生活体验透过媒体获得,个人在商品的包装、展示和消费以及媒体文化面前失去了自主能力。当真实世界化为简单视像时,视像反而成了真实的存在,人们已不再能用直接的方式理解这个世界,而必须通过特定的传媒来观看身处其中的日常生活。
德堡说,奇观社会中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是一场永恒的鸦片战争”。奇观社会基于大众的屈服和顺从,而个体的差异“完全可以通过市场开发来解决”。
张艺谋和张伟平兵不血刃地打赢了《十面埋伏》的宣传战,这合理吗?在德堡看来也许是,媒体被商业利益控制,大众被媒体控制,多么简单的算式,猜中开头,就一定能猜中结局。
德堡的结论也会让中国的媒体欢欣鼓舞?他们完成了媒体的天职,为资本准备了一道大餐。可是,媒体天生就该趋炎附势吗?奇观真的就那么不可一世吗?公众就完全没有选择和主动的空间吗?
加州大学教授凯尔纳在《媒体奇观》一书中,承认德堡的理论有效地解释了当代社会的状况。不过,他争辩:既然奇观社会由媒体和受众共同组成,就不可能完全没有矛盾和冲突。凯尔纳举例说,在大小媒体疯狂报道克林顿性丑闻后,这位总统的支持率反而上升了,因为“公众厌倦了媒体的做法”,公众的自觉抵制使无往不利的媒体导向发生了逆转。这种情况被称为“回火效应”。因此,媒体文化奇观“本身构成了一个推行霸权和抵抗霸权共存的话语场”。
凯尔纳说的是一个正常的奇观社会。以此为衡量标准,中国显然还不够格。
回想《英雄》当年,同样的不知就里,同样的捕风捉影,同样的齐声颂赞,让《英雄》横扫了大江南北。看完电影后,许多媒体才如梦初醒,连篇累牍地讨伐起这部“政治不正确”的巨片,这正好构成《英雄》宣传的第二波,发行方一面笑纳两个多亿的票房,一面冷对媒体的批评,顺手抛出了“《十面埋伏》即将拍摄”的新闻通稿。他们知道,骂归骂,媒体总归还是他们的马前卒。
整场事件中让我诧异而且悲哀的,不是《十面埋伏》发行和宣传的“霸道”,而是中国媒体的卑躬屈膝和饥不择食。照这样的思路,西方媒体岂不是天天都要为《指环王》、《哈利.波特》、《蜘蛛侠》出一份特刊?《十面埋伏》在戛纳放映后,西方媒体有叫好的,也有挑刺的。我们能不能说:叫好的就是支持中国电影,挑刺的就是打压华语文化?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有霸权,就一定有抵抗。抵抗一种东西,有时不是因为它不好,只是因为它出现的方式限制了公众的自由选择。在移动通讯问题上表现不错的中国传媒,怎么会让《十面埋伏》给打趴下了呢?
社会责任理论说,媒体应该帮助公众选择有益的东西。我倒从未对传媒寄予如此厚望。我只希望他们能稍微理智些,有品格些,不要一面倒,不要提前预支胡话,有人鼓吹华丽的皮袍,也须有人指出那下面爬满了蚤子。
否则,媒体塑造的就不是文化奇观,而是文化畸观。在文化畸观面前,没有众声喧哗,没有多元选择,有的只是与文化奇观共同的皮毛:豪华场面、视觉刺激、巨额投资,还有莫名其妙的意识形态定位。
让人略感欣慰的是,毕竟还是有报章试图指出“一月一片”的不合理,毕竟还有电影从业者强调应该开放市场,毕竟还有网友呼吁抵制这部影片。然而,这些声音不会帮助《十面埋伏》赢得更多眼球吗?
如果去问那90%将会进影院去看《十面埋伏》的观众:你们真的愿意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被媒体牵着鼻子走进放映厅,去享受这样一道“视觉盛宴”?如果你们这样做,将来的电影市场,就会一半时间是好莱坞的大片,一半时间是仿大片的“中国电影”,你不觉得这样的娱乐生活稍微,呃,有一点儿,单调吗?
我猜,多数人会朗声答道:愿意。不觉得。
我就像香港电影里的丑角,趴在地上听啊听地听了半天,高声示警:“小心!有埋伏!”然后被人拎着耳朵提起来:“还用你讲?我用眼都能看到!前面列队站了那么多人,都是来请我们去喝喜酒的。”□高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