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云在回首时。大学生戏剧节,一晃已是第四届。
还记得2001年的夏天,藉“北京高校大学生戏剧展演”之名,《沃依采克》、《我弱智,我无罪》等六部戏在人艺小剧场悄悄上演,那个时候只有经常上网、经常看戏的一些朋友才知道这个事件,而整个活动亦是一两个发起者自已凑钱促成。
2002年,活动更名为“北京大学生戏剧展演”,演出阵地扩大到北兵马司剧场和人艺小剧场,那一段夏日时光,有许多人在两个剧场间来来回回,只为一部不拉地看完那些戏。演出剧目扩大到17部,演出者来自全国11个院校。
2003年,SARS伊逝,北兵马司剧场里第三届“北京大学生戏剧节”的订票电话一天中最多达到600多个,有许多观众抱怨没能够得到入场券。一直由民间出资主办的这次活动终于纳入官方视野,由北京市文联申请到政府提供的有限经费使得濒于困境的这项公益活动得以延续下去。
2004年,这个节日又被正式更名为“中国大学生戏剧节”,演出场地在北兵马司剧场和人艺小剧场之外,又增加了国家话剧院的实验剧场,广州、上海也设立了分会场,剧目表上的一长串剧目和工作坊安排,让人很难相信,在四年前,这个节日只是几个人激情萌动促成的聚会。
回首当初,很难辩识活动创办者激情萌动的背后是否有这样一种雄心——要将这节日办成一个全国性的戏剧节。如果一定要对动机追根溯源,或许只是因为一种欣喜与冲动——他们在校园戏剧当中观察与收获到的感动,想要奉献给大家,让更多的人看到它。这种感动与欣喜一直在,所以在极度困难的第二年、第三年,这项活动都延续了下来。在那些日子里,坚持成为一种信念,因为放弃对戏剧的爱、放弃将那些美好的瞬间带给大家的冲动,是如此之难。
然而在行进之中,收获的除了鲜花,亦有荆棘;我们看到大学生戏剧的闪光,也看到其中的重重问题。这样的话说来也许扫兴,却是不得不真诚面对的现实,和中国戏剧的整体生产力一样,大学生戏剧在象牙塔内亦无法免俗,内容的单薄、技巧的缺乏、个体与集体的冲突、声名喧嚣之下人心的膨胀和变异,这些问题与单纯美好的热情同在,又经历次大学生戏剧节的放大镜折射而变得更为醒目。特别是2003年戏剧节期间,一些校园剧社和评论者的追名逐利,让我们心灰意冷——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这是我们想要培育的戏剧未来吗?就此打住的意念油然渐生。
反观校园之外的戏剧市场,这样的现象亦比比皆是,一部戏登上舞台之后便飘飘然的试水者,挟大师之名玩弄先锋实验于股掌的腕儿们,因为拥有话语权而轻松交易的裁决者和评论者,一观失望再观绝望的戏剧观众,他们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纪初中国戏剧名利场的盛景。在这样一个渴望一夜成名的时代,有那么多的先行者在做着并不好的榜样,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的观众和学生——校园戏剧人——能够独善其身呢?而那些形形色色的名利追逐者之所以能够顺利地登堂入室并大行其道,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们太缺——缺少真正的戏剧生产力、缺少有充分竞争的戏剧市场、缺少有效率的戏剧投资体制、缺少独立的高水准的戏剧评论、缺少许多脚踏实地的戏剧人愿意忍受孤寂贫寒为剧场奉献每一个日夜。
某一天,在看过了众声喧哗的剧坛乱象之后,我们开始领悟,那些“缺”,不是坐在剧场里等,就会得到解决的。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大家身体力行地来为戏剧做些什么,用实践,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来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展现美好与丑恶,涤荡迷茫与误思。戏剧的生产力,源自于每一个有兴趣投身戏剧活动者的参与,源自于专业戏剧工作者的正本清源;充分竞争的戏剧市场,源自于戏剧准入环节的改革,源自于有更多的场地可以低成本使用,有更多的剧目可以低成本上演;有效率的戏剧投资体制,源自于让烧钱的剧目被大家唾弃,自然生长的戏剧生态被官方认可;独立的高水准的戏剧评论,源自于记者不会轻易地出售良心和职业判断,喜欢写评论的人不要有太多的院团帮派意识;脚踏实地的戏剧人,则有赖于有更多的人为他们的付出给予鼓励,有赖于大家都明白,今天的戏剧环境养成绝非一日之功,我们要很有耐心地等待他们实践、提升与成功。
四年前草创至今、坚持至今的大学生戏剧节,本身便是一次又一次的集体实践,它尝试将并不完美的演出带上舞台,让更多的人看到它们,也让校园戏剧吸收到更多的给养。这个节日,或许会带来希望,或许只会令大家更绝望与失望,但路在延伸、时间在滑行、舞台上下的人在行动,戏剧就在这样的状态中存在与发展,人亦如是。
四年来,那些因大学生戏剧节而凝聚的校园戏剧力量,也无时不刻地进行着实践,在实践中绽放他们的戏剧梦想与青春热情。如果有人说今天即将开幕的中国大学生戏剧节是一个奇迹,那是他不明白,这世上并无奇迹,也永远不会有奇迹,只要你循着来路回望,就会看到实践者一路行来的身影。如果有人期待在今天即将开幕的中国大学生戏剧节上看到奇迹,那他或许会失望,因为奇迹还尚未到来,也许永远也不会到来,因为舞台上的行者都还年轻,他们仍然在路上,在实践的路上前行。
这些年,我们也曾等待奇迹,也曾经命名过一些奇迹,但我们后来发现:与其揠苗助长,不如给予种子正常的阳光、空气和水,让它们正常地自然生长,过多的褒奖与偏激的批评具有同样毁灭性的伤害力。舞台上的作品和舞台下的人一样,无法从石头缝中蹦出来,任何横空出世的作品,都离不开所有参与者的静心耕耘。因为戏剧、戏剧人和戏剧环境,和植物一样,完全靠催化剂是不可能的,他们必须要有时间去犯错误、去实践、去改进、去思考、去成长、去寻找自己的定位和表达的方式,而观众和评论亦如是。
客观,淡定,戏剧才有未来。虽然这两个字是由激情转化而来。实验戏剧,不如改名实践戏剧,大家都来踏踏实实地实践,大家都来诚诚恳恳地评论与建议。
如果没有实践,戏剧与博物馆里的化石又有什么区别呢? 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