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娱乐披上政治的外衣,那个本已被束缚的身体更不被自己掌控。那副躯壳下,它强颜欢笑,用力取悦着……2004年的美国娱乐圈预示,政治已经向娱乐索取了“利益”。
1/3美国人不入影院
一部电影真的只为了娱乐而做?真的只让你携家带口看一位“超现实”大英雄忙于
拯救人类?真的只让你为一部电影会心一笑,而不去管背后的“深意”?
别的地方不好说,好莱坞是不这样了。从戛纳载誉而归的《华氏911》是个再好不过的例子,号称要把它拍成史实纪录片的麦克尔.摩尔却将它变成一部不折不扣的、抒发个人意志的独白剧。他想用自己的电影让布什一败涂地。所以在戛纳,或者也许只能在戛纳,他成功了。
《后天》则是导演罗兰德献给民主党戈尔的大礼。冰雹冻僵了巴黎,潮汐毁灭了曼哈顿,龙卷风席卷了洛杉矶,就在同一天。为什么大自然会如此无情?只因为愚昧的美国人没有听取他们明智的前副总统戈尔的忠告——环境污染是比他们曾经见过的任何军队都更有杀伤力的威胁。也许哈马斯都会听听导演的劝告,在自杀性袭击时改用小污染的武器。可《后天》最大的灾难在票房上,到底有谁愿意花钱去接受两个小时近乎个人崇拜的说教?哪怕特效再眩目,音响再震撼!
也难怪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选择不去看电影。民意调查显示:在过去的12个月中,近1/3的美国人未曾踏入影院一步。即使那些常去看电影的人,也去得少了。连电影工业的巨头之一塞缪尔都说:“如果你想说些什么,那就去找西部联盟吧。”好莱坞真的成了别有用心者手中的得力工具。也许只有当它停止鼓吹的时候,只有当它再次潜心于纯粹娱乐的时候,观众才能回来。
娱乐圈的政治变身
美国某大学大众电视研究中心主任罗伯特.汤普森说:“做政客和做明星似乎没什么区别,在技巧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像施瓦辛格,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当上加州州长。其实,做个总统就是出演了一部历时四年的电视剧集。”
大选前,共和党的纽约大会看上去更像一场演艺秀,其格调和气势酷似不远处的百老汇音乐剧演出:台词是事先写好的,舞台是精心设计的,演员是反复排练的。穿插在“演出”中的有流行音乐、基督教摇滚、乡村乐、福音颂歌和美国国歌,还不忘煽情地播放爵士布鲁斯巨星的“纽约纽约”,可谓百花齐放。
美国政客懂得很好利用娱乐明星的强大人气来给自己增添筹码。他们说:“看着好莱坞,你就像是看到全国上下选民的一面镜子。人们数年来第一次表现出对大选的极高热情。”确实,当你看见德鲁.巴利摩尔和卡梅隆.迪亚兹出现在脱口秀中,向年轻人宣扬“选举是多么酷”;当系列剧《黑道家族》的女主角伊迪.凡尔克以一个“主妇反对布什”组织的代言人形象出现在电视上;当布鲁斯.斯普林顿和一群摇滚歌手用音乐掀起“倒布”热潮时,你不得不承认,就娱乐与政治的界限而言,这是一个巨变。
明年,娱乐政治双变质
现在,美国娱乐传媒业的年销售收入甚至超过IT业,成为年创利4800亿美元的庞大产业,成为美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时代》杂志预测,2015年前后,“休闲娱乐在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将占一半的份额”。也许这正是政客如此青睐娱乐界的原因。面对效益仅次于军工的娱乐业,美国大小政治家们将一年一度的格莱美当作另一个舞台早已不是新鲜事。2004年的“白宫攻防战”让世人清晰目睹了美国娱乐政治一家亲的默契场面。
这是一个浸染的年代。近十几年来,现代科技令娱乐的触角伸向传媒。美国各大新闻网悉数被娱乐业巨头收购。当娱乐与传媒结合,就具有了政客需要的一切要素:影响力、传播力与哗众取宠。娱乐与政治的各取所需,给人“看上去很美”的感觉,只是娱乐不再单纯,而政治也不再严肃,二者的契合却失去了艺人最单纯的快乐和政府最坚定的责任。
在美国娱乐界,在过去的2004年,依然是一大群人望着一小拨人在聚光灯下挥霍;那些鲜花和喝彩是生命顶点的绚丽燃烧,还是穷途末路的回光返照?浸染的结局好像留给了明年,那就是娱乐与政治无奈的变质。 本报特约撰稿 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