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金兆钧专栏专题 >正文

金兆钧:网络歌手是一个神话还是策划?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1月31日10:37 新浪娱乐

  2004年的刀郎唱的是2002年的那一场雪,不知道是否会有人在今年唱出2004年那一张网?

  刀郎的余温未退,网络歌手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传奇。历史确实在进步,歌坛上还没有哪一种风潮会像现在这样,不过几个月就甚嚣尘上、红里透紫。

  说起网络歌手,打头的是雪村,不过据我所知,真正的策划是戴军,那是2000年雪村和戴军无奈之下的一个阴谋——既然没有希望找到发行商,不妨放到网上随他去。当然,没有刚刚兴起的Flash,《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恐怕也未必就能大火特火。

  历史往往是在这些似乎偶然的机遇中转变方向的。在2000年,我们在业界听到的是传统唱片界的一片恐慌,对mp3的口诛笔伐曾经喧嚣一时,中心意思就是mp3或者mp4将成为CD的终结者。近年来我们也看到了一系列来自国际唱片业的报告,说明网上下载已经严重影响了全球唱片销售云云。

  然而可能是中国的盗版还很厉害,也许是中国确实凡事都有自己的特色,记得当年,京文老板许忠民问我,雪村这样的究竟还有没有唱片销售的可能,我回答应当可以,理由是网络文学的阅读毕竟不能取代纸媒体的阅读。这个回答并没有什么底气,但雪村的唱片以及随后水木年华的唱片、老狼的唱片销售证明了一点,就是网上的下载并没有宣告唱片载体的终结。相反,越来越多的歌手包括制作人、出品人似乎已经开始意识到网络的另类宣传优势,于是越来越多的单曲相继出现在互联网上。雪村的成功还给大批无助的音乐人提供了一个榜样,这就是实在不行,也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在互联网上闹个耳熟。

  这种尝试看来是适销对路,所以到了2004年歌坛上“网络歌手”的概念终于不胫而走,而一批网络歌手的迅速走红似乎打开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于是甚至要讨论在各种歌坛颁奖中是否要设立网络歌手一类。不是吗?网络文学都成了热门,网络歌手应该更是如此吧?

  但,网络并不产生神话,1999年到2000年全球的网络热以纳斯达克的狂跌画上句号,那时的神话实际上也是第一批圈钱的高手制造的阴谋,今天的网络逐渐走向正常,说明规律仍然在起作用,永动机并没有出现。

  所以,我们如果冷静一点看待歌坛上的网络歌手,就应该看到,这不是神话,是策划,是颇为精心的策划。如果说雪村当年还是无奈的策划,今天的网络歌手就是积极的策划,每一个神话的背后不难看到强大的资本在渗透和控制。

  也因此,应当看到,网络不过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新型媒体。虽然它甚为强大,但它还没有到取代传统媒体的程度,或者可以肯定地说:它只能分到自己那一块奶酪,就像电视媒体最终没有取代广播,网络文学没有取代书籍一样。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网络成为了新的载体,不如说它是新型的媒体更确切。

  歌坛上每一种形式上的突破都会掀起一阵形式主义的风潮。当MTV兴起的时候,画面的重要性曾经远远超过了音乐,当HIP-HOP兴起的时候,动作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内容的重要性,当女子十二乐坊成功的时候,美女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作品的重要性。凡此种种,常常令中国歌坛像一只可爱的狗追着自己的尾巴打转而很少前进。

  我们还是回到音乐自身吧!不管何种形式,不管什么媒体,音乐就是音乐。试想一下,《小芳》《纤夫的爱》《常回家看看》可曾有后续?尽管有那么多的追随者包括续貂者。

  我们应当重视每一种新的形式的意义,也应当充分利用任何现代科技成果可能给音乐带来的好处。但是什么时候也不应当买椟还珠、舍本求末。如果我们不去尊重听众的需求、不去探讨音乐发展的规律,那末,什么新招也救不了歌坛。更进一步说:我们的歌手和制作人包括出品人、投资人们应当保持一点清醒,就是招数尽管使,但不该忘记音乐本身的质量才是根本。网络歌手的神话,可以休矣!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下载点点通 | 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双响炮
经典四格漫画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