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晚,电影频道在黄金时间播出了陈凯歌在世纪之交的历史大片《荆轲刺秦王》,5年前,在舆论界一片痛骂的板砖下,该片遭遇了票房与口碑的滑铁卢,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还是陈凯歌在舆论板砖的压迫下修改的内地版,但依然有着震撼之力,5年前的那场对该片无辜的批判,真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冤假错案。
我第一次看《刺秦》是在1999年的北京电影学院,当年我正在学校学习,那时该片
已进入了公映期,但影院观众不多,影片留给我的直觉就是史诗片的磅礴与厚重,美术、摄影在导演中心意识的控制下,完整体现了陈凯歌心中战国末期的想象,写实中透着导演本身对历史想象的才情,当时最打动我的是陈凯歌自己扮演的吕不韦、顾永菲的母后、王志文的嫪毐的那段,以及片尾刺秦的高潮戏。我觉得《刺秦》无非用群像的写法,集中写了秦王与荆轲的异化过程以及最终交锋的历史想象。陈凯歌是个知识分子,他把秦王还原成了一个人,有着梦想、也有着承诺的人,但人性与皇权却把他异化成了暴君;荆轲也是异化的,他是侠客,本不沾边政治,但最后却成了一个历史的英雄。解读这部时长2个半小时的大片其实并不困难。当然,对于分段式的叙事方法,只觉得导演有点把普通观众的接受能力想得太低了,拿村长不当干部。1999年的网络文化尚未兴起,纸质媒体尚未完全走向商业化,所以,那些来意不明板砖的确把《刺秦》和陈凯歌给拍死了,那个年代,正是中国下岗的社会问题最普遍的年代,世纪末的惶惑,的确让老百姓没有那样的沉静的心绪去感受这部影片视觉与内涵的冲击。
第二次看《刺秦》是2002年的11月,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可能是张艺谋的《英雄》公映在即,北大就先把《刺秦》重温了一场。进影院前,我发现北大重新制作了一款新海报,看了的确吓了一跳,那阵容堪称内地明星大聚会。我第一次发现了只有几个镜头的周迅、赵本山包括潘长江的精彩表现。北大讲堂座无虚席,观众随着剧情发出相应的情绪表达,特别是吕不韦、母后与嫪毐的几场戏,整个剧场鸦雀无声,到最后荆轲刺秦的那一瞬,全场竟然响起了掌声。我认为,北大的那场观众是看懂了这部《刺秦》。正是有着北大这场《刺秦》的铺垫,我对张艺谋的《英雄》有了很高的期望值,也导致了我对《英雄》的第一印象不佳以及历史观的深深的质疑。但那时候的网络文化以及传媒有了很大变化,进入了现在这个骂声与喝彩可以并存、并且同样可以帮助一部影片商业推广的感性的群语时代,影评家的权力已远远不及网民的话语狂欢,很多人以为骂声可以让张艺谋有3年前陈凯歌的滑铁卢,可事实相反,骂声同样成就了《英雄》的高票房。《刺秦》里的秦王大殿,已经被张艺谋涂上了黑色的大砖,其实张艺谋拍的就不是历史,他就是拍了个游戏年代的视觉符号,在文化的感悟上,张艺谋和陈凯歌本来就不是一路人。但电影毕竟是文化,文化要有传承的影响力,这一点上,陈凯歌的确占了上风。
其实《刺秦》最早的主演不是李雪健,而是姜文,今年姜文为了捧场《孔雀》,顺便对几位导演作了这样的评价:陈凯歌是个学术很深的导演,张艺谋是个踏实能干的导演。姜老师很客观,陈凯歌的确是文化责任感极重的导演,就连《和你在一起》这样的音乐片,他也把名利对个人成长的异化、艺术教育等社会大问题放在了电影里,就连王朔老师看完后,在批评《和你在一起》有点陈旧的同时,非常客观地表示:第五代导演中,陈凯歌现在的电影里还有着导演个人的文化坚持,但其他导演都“魂飞魄散”了。也正是陈凯歌文化过于持重,加上他成名太早,因为他是第一位获得金球奖的华人导演,也是第一位成功做过《霸王别姬》这样艺术性极强的商业大片的导演,所以人民对他的要求就很高,说俗了,陈凯歌这样的人不遭人忌妒那就怪了。所以,《刺秦》的悲剧就是一种必然。我们做个假设,《霸王别姬》《刺秦》生在今天,结果会怎样?答案很明确,起码《刺秦》不会那么惨。
第三次看《刺秦》是昨晚,在电影频道看的。我不得不说我最近在看的《汉武大帝》,这部电视剧基本上在陈凯歌的秦王宫取景,只是把大殿的水池加上了地板,但《刺秦》当年制景的恢宏通过这部6年后的电视巨制,有了充分的展现。我查阅了1998年左右《刺秦》的评论,大多骂《刺秦》内容不知所云,语言表现过于古典化、文学化等等,现在看来,这些评论真是胡搅蛮缠,起码这些评论家是没有艺术创新远见的。时间告诉我们,李少红的《大明宫词》的语言表现在《刺秦》的启发下走得更远,强烈的个性反而成为中国历史电视剧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样本与艺术的创新;胡玫的《汉武大帝》在描写汉武帝故事的同时,依然沿袭了《刺秦》的方法,把汉武帝的心灵成长放在了窦、刘、王、匈奴等多种历史势力的戏剧化的纠缠中进行,不同的是,《汉武大帝》的历史观有点可怕,起码不是人性异化的人文化的客观的基点,而是美化皇权中心的、暗藏封建顽疾的出发点。
三次看《刺秦》,我始终认为这是部易于解读的、制作超前的史诗,该片对历史的本体想象力,刺激了象张艺谋这样的视觉大腕对同样的故事进行了后现代的再创作,也深深影响了象《大明宫词》《汉武大帝》等优秀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创作。陈凯歌《刺秦》的悲剧性在于陈凯歌自身的悲剧。因为在强调视觉美学的中国电影人中,陈凯歌太有文化了,总是走在群众审美甚至文化消费的前面,也算是一种先锋,象《刺秦》这样当年无人喝彩正是如此。陈凯歌的悲剧还在于,他太孤独了,这个孤独在于他离现实生活远了,他一边守着数十年积累的东西文化兼容的思辨才情,一边望着目前中国传媒界话语多元、个性随俗的文化现实与生存现状,他会有着一种隔膜的孤独。孤独会激发艺术家的创作原动力,也会杀死一个人的现实生存力。但愿象王朔老师说的那样,陈凯歌还会坚守自己,因为悲剧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杨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