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电影演员的阵容组合越来越“明星化”了。开先河的好像是港产片,具体也不记得哪部了,大约在香港回归后,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香港导演首先想到前途无量的内地电影市场,便率先在原本清一色的香港演员中混杂一两位内地影坛腕儿,把港产片变成合拍片。我们看到,混迹于擅长插科打诨的香港演员中的内地腕儿总是显出一种异数,语言障碍加上文化背景差异导致表演风格的迥异,使得这类所谓合拍片变得不伦不类。记忆犹深的要算周星驰和巩俐联袂主演的《秋香》,真不知导演怎么会想到把本色木讷的巩
俐大姐和“无厘头”祖师爷周星驰放在一起演绎“才子佳人”的搞笑版?我想,除了受“市场”这支魔杖蛊惑,恐怕找不到第二种解释。
后来,内地一些名导似乎也悟出了要彻底“明星化”的硬道理,连老谋子都明白老祖宗那点家底经不起几次兜售,要另辟蹊径,于是干脆来了个彻底的自我颠覆。《英雄》走的就是是“明星招牌”的路子。不过,老谋子尝试性的步子迈得也不是太大,只是亦步亦趋地跟着香港导演的做法,把人家的影帝影后一下揽了不少过来,没有创新,但至少还有点气势。
再后来,名导们一合计,既然要掏日本人和韩国人的腰包,怎么就没想到用人家的明星呢?连美国老板都知道启用姚明做产品代言人来赚人民币呢!所以,在银幕上,我们又常常看到国产片(含香港制作)出现了韩国人和日本人的面孔,为使“明星化”味道更浓,还让他们用母语咿咿呀呀一通,我们听不懂无所谓了,最要紧的是他们的国民听了有亲切感。
我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导演选择明星搭配的背后,看中的并非合适与否,而是市场需要。如果你想在台湾地区卖座,找周杰伦担纲准没错;香港地区嘛,当然是梁朝伟的天下了;而内地,就是葛优、章子怡啦。如果你想走出国门赚点海外市场,想卖给日本,找木村拓哉也过得去;至于韩国,眼下最炙手可热的自然是李英爱了……
电影“明星化”收获的不但是票房,还有声誉,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不过遗憾的是,看到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明星们为着一个共同的目的,硬凑合一起扭捏作态地表演,实在有点别扭。幸好,人总是善忘而且执迷不悟,看完一次大呼上当了,下次还会继续心甘情愿地“再上一当”。电影“明星化”就是这么有市场!小冰张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