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专题 >正文

新快报:威尼斯之死(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09:18 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威尼斯之死(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威尼斯街景

  “也许,我不愿意全部讲述威尼斯,就是怕一下子失去她。或者,在我讲述其他城市的时候,我已经在一点点失去她。”在1972年出版的《看不见的城市》里,卡尔唯诺如此写道。十年后,他担任了第39届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选出了两部如今几乎无人知道的电影:《情况》和《命令》,体现了他的“看不见”功力。

  相对于卡尔唯诺,作家托马斯·曼显然要直接很多,在那本著名的《威尼斯之死》里,他通过描写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和一位美少年的同性之恋,叙说着那座迷恋官能美的城市,陷入了诗意和死亡并行、唯美主义和宿命论共鸣的黄昏气息。意大利大导演维斯康蒂于1971年拍摄的同名片将其归纳为:“地狱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都企图摆脱这一厄运,但事实上,我们不管朝哪个方向走,这一目标都在吸引着我们的脚步,这就是一切的一切……”在这些死神式的言论里,圣马可大教堂、带翅膀的狮子保护神、佛罗里昂咖啡厅、叹息桥都变成了鼻涕,随时可能被时间擦掉。

  一切的一切,自然还包括威尼斯电影节。自从去年评委会主席马可·穆勒明确表示要走“摩登”路线,更多地拉拢好莱坞作品,后,各国影评人几乎都选择了指责电影节背叛艺术初衷,沦为“威尼斯商人”。一批“反全球化”激进分子因此举行示威,大骂马可·穆勒浅薄地炫耀好莱坞的财富和权力,对英美明星大加追捧,而不照顾自己人———这个问题,今年似乎得到了矫正,19部入围影片中有6部是意大利本国影片。但美国的入侵还在持续,乔治·克鲁尼格温妮斯·帕特洛、卢赛尔·克劳、奥兰多·布鲁姆马特·达蒙……它们在输送影片和明星的同时,甚至顺便带来了恐怖袭击的阴影。

  威尼斯没有穷亲戚,但美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那排小纽扣每一次都在引起评论界的猜测:是左一点,还是右一点?是商业一点?还是艺术一点?人们在一个宏大的概括前面总显得焦头烂额,尽管这看起来更像一个伪命题:凭什么美国人生下来就满身铜臭?马可·穆勒向好莱坞抛出的媚眼显然被别人理解成喷出的一口浓痰:你看,是艺术片在维持电影的尊严,而他妈的商业片在干什么?在忙着圈钱!

  好吧,在偷情都显得艺术的威尼斯倡导电影民主,这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但我坚持认为:艺术与商业绝不应该成为电影优劣的标准,用好片与滥片来评价一部电影远比分析电影的艺术与商业的临界点及资本成分来得简单。电影的尊严除了来自艺术家的真诚,也来自人们的热爱。陈旧/文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