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克是香港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人物,他试图以强烈的视听语言和夸张的想像力刷新香港电影的观念。
本报2005年3月11日C76版所做的关于徐克的报道《徐克:阴差阳错踏进武侠圈》
本报2005年9月27日C14版所做的报道《徐克:<黄飞鸿>是“中国往事”》
徐克导演
代表作:《蝶变》、《刀马旦》、《梁祝》、《倩女幽魂》系列、《黄飞鸿》系列
、《笑傲江湖》系列、《新龙门客栈》、《蜀山》、《七剑》
致敬辞
对香港电影而言,徐克是最为关键的人物之一,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徐克对香港电影潮流和审美基准都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徐克就是香港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人物,他试图以强烈的视听语言和夸张的想像力刷新香港电影的观念。同时,徐克大胆尝试运用新技术,在早期作品中就曾采用电脑特技等手段,堪称技术革新方面的冒险者。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徐克亲自执导和参与制作的《倩女幽魂》和《英雄本色》系列成为商业电影难以逾越的高峰,造就了香港电影的一段黄金年代。随后,徐克瞄准武侠电影,拍摄了《黄飞鸿》系列、《笑傲江湖》、《新龙门客栈》等片,推动了武侠电影的全面复兴。在香港影坛,徐克的创新精神和旺盛的创作力着实让人敬佩,而他对电影形式乃至产业技术的贡献更是不可估量。
电影工作带有很强烈的社会性
新京报:谁是对你电影生涯影响最大的中国电影人?具体是哪方面的影响?
徐克:我喜欢的导演很多,像谢添、郑君里、谢铁骊。特别是黎民伟,是对中国电影很重要的一个人,是在一个空白的基础上立一套工业机器,很有启蒙的意义,这一点很重要。像我看过去的东西,都是从里面找他一些真实感的东西,能反映当时时代的思维和路线。因为老电影的手法也好,技术也好,和现在已经有很大的分别。但它拍摄的世界和美学、创作精神,对我们后人都有很大启发。
新京报:你认为中国电影最有意思的时期是什么时候?为什么?
徐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时候的电影在我看上去有很特别的心情,每个人拍摄的东西都在反映一些当时的问题,电影工作带有一种很强烈的社会性,和时代有很密切的联系。当时有很多电影未必很直接反映社会问题,比如《太太万岁》,它是一个喜剧,本身就反映了时代的一些观点。那时候的创作人对他们精神层面的东西强调很多,反而比较有意思,不像现在我们更留意技术上的突破,对我来说有很多启发。
一定要把电影做成重要的产业
新京报:当初为何从事电影行业?你最初的电影理想是否达到了?
徐克:我本身拍电影是很想发表一些感觉,和用一些形式去反映一些感情,比如拍武侠片。对我来说,很在意大家看过后不同的反应,有些人看多了这个电影,会去看别的电影。
电影其实是一个生活方式的表达,因为在商业社会里面,电影总要面对的是一个现实和经济的条件,最要紧的一点,还是自己心里最喜欢的东西,做得多少是次要的。中国电影100年,我们都经历了其中很多历史上的变化,站在这里,看过去和将来,作为暂时的回顾和前瞻,确实很有感慨,到底今天我们和100年前所做的东西相比如何?个人来讲,总觉得,如果我们是其中一分子,连结过去和将来,必须竭尽所能。
新京报:你对中国电影的现状满意吗?中国电影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
徐克:我觉得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一定要把电影做成一个很重要的文化产业。我们现在很多大片去打外国市场,其实自己的市场也很重要,这是很大的一个工程。
我们的电影在发行时经常有这个问题,某种电影因为票房方面的反应不错,就认为它是潮流,可能未必是这样的。这一点,作为电影人跟发行商不太一样,发行商会说,现在流行什么,就拍什么。但电影人走的路不太一样。有人说,现在在国际市场上,动作片处于低潮期,我不这么认为。现在电影的类型、内容和方法很多样,动作电影只是占了一点,如果以为这就是中国电影的全部,我觉得有点低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