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上渐行渐远的阿什克罗夫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自我信念(非“自信”)是个很奇怪的东西,当你一路踩着顺风点扶摇直上的时候,大肆宣扬你的信念通常都比较令人信服,1994年,“绿洲”乐队异常繁忙和火爆,其实,或许他们一直在忙于向人们抛售“我们是世界上最出色乐队”的狂妄断言,然而,很多人却愿意为此狂言买单,为什么?-这个火爆的“绿洲”正踩着顺风点呢!若干年后,同样火爆的事情在“神韵”乐队(The Verve)身上再度上演,在现场3万人面前,乐队灵魂理查德·阿什克罗夫(Richard Ashcroft)以极其荣耀的胜利姿态立于台前,而观众则沉迷在他那神秘宗教色彩、
冥思般的声音气势中,对理查德·阿什克罗夫表现出一种笃信的狂热,也恰在那时,“神韵”乐队也处于渐近颠峰的上升气旋中。然而,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将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时运不济,当听众群体开始萎缩、当音乐创作呈现枯竭之时,一个音乐艺人的固有信念便开始变得不合时宜、开始让人觉得有些自负,甚至可以到达愚蠢的地步。
所以,在昔日“狂人”理查德·阿什克罗夫的第3张全新个人专辑中,我们看到了固有信念所能达致的愚蠢地步。这张专辑依然是以阿什克罗夫惯用的自我吹捧方式推给大众,其中不乏他本人大言不惭地一再指出这张专辑所有作品的创作水平均相当于那张7百万销量的《城市赞美诗》(Urban Hymns),但你可曾知道?当年的那张专辑早已幻化为其时英国独立摇滚音乐的一盘经典,尽管略有瑕疵而不尽完美,但其中蕴涵丰富性情的词作和触及心灵的向往思绪终使得阿什克罗夫纯粹而伤感的浪漫捕获了大众的心声。
而反观这张新专辑,没有一支作品可与当年的《苦乐交响曲》(Bittersweet Symphony)或《毒品没有用》(The Drugs Don’t Work)相提并论,似乎更像是前两张个人专辑的第3次翻版,《通往世界之钥》(Keys to the World)和前两部作品基本雷同,看来,阿什克罗夫的音乐终于在华美而舒适的情境下找到了栖息之所。事实上,不管阿什克罗夫在此之前如何强调新专辑将回归到更加原始、更加本初的音乐表现中,但《通往世界之钥》依然深陷于大量的管弦配乐而凸显整体抛光的虚浮色泽,最后,我们只好拿来当背景音乐听了。
这次阿什克罗夫真地有点糗大了,因为之前放了很多承诺口风,而结果却是如此,但专辑也并非全然地一无是处,单曲《为什么不一无所有》(Why Not Nothing)以略显紧迫的气势展现了阿什克罗夫对“世俗伎俩”和“上帝信仰”两者同具的嗟叹之情,可是,再好的作品重复10多次也会让人觉得乏味,缺乏突破仍然是阿什克罗夫最大的问题;紧接着取样自柯蒂斯·梅菲尔德(Curtis Mayfield)老作品的单曲《音乐便是力量》(Music Is Power)却给了整张专辑仅10分钟便足以自毙的聆听寿命,这个白人男子疯克风格的演唱显得如此地华而不实和做作,这让那些前台毫无意义的歌词显得极其苍白和无助;以上都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要命的是阿什克罗夫还没有完全糊涂,显现水准之处还时而出现,这让人颇为揪心;一首简单而旋律优美的单曲《用色彩打破夜的黑》(Break the Night with Colour)让阿什克罗夫挽回了一些颜面,而像《亲爱的兄弟马尔科姆》(Sweet Brother Malcolm)这样的作品在甜美的人声中则完全显得单调、乏味和空洞。
这张专辑最大的意外是没有想到会让人如此严重之失望,而专辑发行以后,阿什克罗夫却也秉承众多英伦大牌(如Noel Gallagher、Ian Brown)的作风,继续玩转夸夸其谈、自我迷恋似的狂妄自大,可如今,这些话语已经显尽音乐上的空虚和蒙蔽听众。尽管去年的Live 8全球慈善演出上,理查德·阿什克罗夫在亿万观众面前与“酷玩”乐队(Coldplay)同台献艺显示了他个人在音乐上仍处于一线阵营的位置,可是《通往世界之钥》却更像是他个人又一部流水作品而已。
可以肯定的是,新专辑还是注入了阿什克罗夫极其坚定的自我信念,也创作出一些不错的作品,但很明显,阿什克罗夫已经陷入苍白和老套的音乐困境。当然,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在30多岁才结婚、已为人父的音乐人依然保持10年前的激情燃烧火力,可这也不能成为给出此张平庸之作的借口。对于曾经的阿什克罗夫之声,人们仍会继续聆听下去,可是,时代在前进,令人兴奋的新式音乐从英国各处不断冒出,在这种趋势下,即便是咤叱风云的昔日巨星以全然的自我信念创作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来,也会显得与时代脱节、与主流听众疏远。
但愿上帝可以给阿什克罗夫一把崭新的世界之钥!(陶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