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谦祥(左)与老搭档李增瑞在天津演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手艺经》 由于相声表演的特殊性,决定了相声演员学习相声的特殊方式———“师带徒”,于是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便出现了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则,这就是相声演员学艺的行规。但相声表演是讲求“说学逗唱”样样精通的艺术形式,一个演员到底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出师”呢?请看几位相声大师的现身说法。
行规解析
“传统学艺方式”
师父教徒弟不像现在老师教学生安排固定时间上课。师徒的关系更像父子,以前彼此住得很近,徒弟没事的时候就要到师父家来,让师父给指点指点新学的段子,哪有问题,哪有进步。平时还要帮师父家买菜、做饭、看孩子。
“出师”
相声不像学车,先桩考,再路考,没有这么一说,也没有所谓的结业考试,到了日子就出师,甭管什么水平。也有没等出师就跟着师父上台的,一场相声大会,七八个节目,徒弟上去先开个场,猜个灯谜。往后开场有起色了,成了师哥了,就往后排,让年轻的小师弟先上,水平越高越靠后,越往后身份越高,什么时候“攒底”(压轴演出)了,就差不多了。
“偷艺”
偷艺在相声门里有个术语叫“捋叶子”。有一句老话叫“宁赠一锭金,不赠一句春”,意思是说你要是没钱了,我可以给你点儿钱花,但是我不能教你一个段子,不能让你长能耐。那会儿可以做到保守,你没有摄像机,我说得再精彩,你也录不下来。你要是想学,怎么办?只能自己买票到园子里当观众,愣听,这就叫“捋叶子”。
旧时学别人的本事不算犯忌讳,都是为了长能耐。要是“捋”得好,也许还能被写上一笔,比如某某当初天资聪颖,刻苦认真,敏而好学,博采众长,终于成为一代大家。
“代拉师弟”
代拉师弟,简单地说就是帮着师父收徒弟。相声门里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就是儿子不能拜父亲为师,所以子承父业说相声的通常都会拜在父亲同辈的门下。
比如侯宝林先生的儿子侯耀文,就是按照侯老的遗愿,由李伯祥代替师父赵佩茹将侯耀文找到赵家门下。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则由侯宝林先生“代拉师弟”,一同拜在朱阔泉门下,算是第六代,由于他的这个辈份太高(马季、侯耀文的师叔,冯巩、李金斗的师爷),所以马志明也公开表示只收学生不收徒弟。
“四门功课”
相声的四门功课就是说学逗唱。这些最早都是八角鼓的“口技”。
具体来说,“说”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吟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义、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轶事都算是“说”的学问;“学”指的是模仿各种口技、双簧,模拟方言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风俗习惯及礼仪;“逗”就是抓哏取笑。
甲、乙二人,一宾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的口吻互相捧逗,褒贬评论,讽刺嘲谑;“唱”指的是“发四喜”、“太平歌词”、“滑稽二黄”,通称之为“柳活”。
关于说学逗唱,马季先生有不同看法,他认为相声既然是笑的艺术,那么在“说、学、演”中都有“逗”的成分,否则,说就成了做报告,唱就成了声乐表演,马季提出相声应该是“说学演唱,逗在其中”。
-现身说法
王谦祥 好演员不一定是好教员
王谦祥(北京曲艺团相声演员,拜马季为师,与李增瑞多年合作演出)
过去的拜师,是有一个过程的,还要有引师、保师和代师。但是,这个过程的核心是,学生要向师父保证学习,好好学习,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个核心,认为拜师就是一个过程,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偷学,过去相声界很厌恶这种行为,因为一个人绞尽脑汁创作了一个段子,观众来看他,是对他的认可,但是如果被不懂的人学了去,这个段子就有可能被弄得乱七八糟,这是很多人排斥的。
另外,之所以叫“偷学”,是因为过去人人都坐在台下听,然后学了东西就走,显得有些不尊重人,所以,要么是站在后台,要么在剧场的侧门。但很多相声人很自觉,不会抄别人的包袱,因为自己用了,别人就没办法演出了,相声的演出要有整体观念。
我是北京曲艺团的学员,当时的曲艺团曾经办过两期培训班。第一次是1958年,当时的学员都是学习乐队伴奏的,总共不到20位学生,他们在1961年毕业,其中唱京韵大鼓的马静怡就是那个时期的学生。
1960年,出现了很多以团带班的情况,此时北京曲艺团招收了包括61年插班的共70多个学生,办了一个培训班,当时的学生有学习单弦儿、京韵大鼓的,包括李金斗、李增瑞、王文友和我在内的共7个年龄比较小的人学习说相声。
当时的老师是王长友,好的教员不一定是好的演员,相反亦然,但是,王长友老师既是好的演员,也是个好教员,他会的很多,人们都说他肚子宽敞,他不但教给我们艺术,也教给我们做人。很多和老师学习的人很难成事,因为和老师学得太像了,简直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但是从我们没有老师的样子,这说明老师会教,过去是教会徒弟饿死师父,而我们当时的情况是,老师希望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我们,在我们表现好的时候,老师会说:“行,小子,好好努力,以后会有大出息。”
当时,老师什么都教,包括戏曲、历史、音乐、美术等,并且当时还要下基层体验生活。我们进团三四个月就开始跟着老师演出了,因为相声重要的是实践,观众的节奏能够感染给演员,所以,当时只要我们会一点,就把我们往台上推,有时是老师带学生,有时是学生自己上台。
本来我们应该是3年毕业,但是后来老师看,我们该学的还有很多,这样就要求我们6年毕业,其中包括1年的实习时间。
李菁 从口传心授到网络寻师
李菁(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现为德云社成员,拜梁厚民为师,现与何云伟合作演出)
以前学相声都是找师父,口传心授的方式,最近几年才有了专门的学校。在以前,找师父要看机会,有很多喜欢相声的人,因为没有师父教,年龄很大了才开始学习。我是因为母亲在车管所工作,师父去办牌照偶然间认识的。当时,我是拜梁厚民为快板老师,但相声还没有拜过师父。拜师学艺要有个仪式,除了师父师母之外,要请很多行内的人来吃酒席,其中要有引师、保师和代师。引师是引见的师父,保师则是保证学生好好学习的师父,代师是指师父不在的时候,可以由代师教导。吃酒席的意思,也就是让行内的人认同这个师徒关系。如今,选择师父的方式变得多种多样起来,可以在网上寻找自己喜欢的师父,也有的是通过训练班和学校找师父。
目前相声界比较多的还是口传心授。师父给一些段子,或者自己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段子,学生回家练习。等练习完了再说给师父听,由师父挑毛病讲解。以前像一些《报菜名》之类的段子,都没有规律,只能是生硬地背诵,如果背得不好,还会挨打,近几年业内才注重总结规律,所以,现在的学生学起来比以前容易些。
学习相声的最佳时期应该是小时候,我是从7岁开始学的,因为小孩不知道什么叫害怕。相声只有在台上练习,和观众见面才能出成果,只是单纯背诵不可能说得好,如果年龄大了再学,在台上就可能有点畏惧的心理。
学生和师父学习期间都是由老师带着演出,有的是老师带着上台,有的是让学生自己上台,老师在后面看着。具体达到什么程度才能上台演出,也不确定,好点的学生练习三四个月就有上台表演的。而出师的时间也不一定,以前学生和师父学习是吃住在师父家,现在是自己回家练习,等储备了一定数量的节目和段子后,就可以出师了,这个时间一般是“三年零一节”(节就是指节日,比如春节、五月节、中秋节等)。并且,还要给师父效力一年,这一年当中不拿任何酬劳,和师父学习的时候,师父也不收取学费,现在也是如此,但是现在没有效力一年的说法了。其实一旦确立了师徒关系,就是所谓的师徒如父子,和一家人一样。
“偷活”的“偷”字是一个中性词,是指去别的场子看相声或者学习别的曲艺形式。我认为这都很正常,因为相声不像其他的艺术形式,它无章可循,如果只是学习一个老师的,学出来就和这个老师一模一样,这个学生也就完了,相声应该借鉴其他的曲艺形式。虽然相声界讲究师承关系,但是相声界是一家人,各个师承间都可以交流,虽然我们拜师是一个人,但是会有很多老师来教我们。
相声讲究“说学逗唱”四门功课,其实,逗是不能学的,它是融合在节目之中的,要靠演员的表演,逗能力的高低和天赋有关系,也有很多人是通过后天努力学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