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正文

信息时报评论:歌为魂舞为魄 印度宝莱坞成一派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10:02 信息时报
信息时报评论:歌为魂舞为魄印度宝莱坞成一派

随时随地翩翩起舞是印度电影的一贯特色,卡琳娜·卡帕在《阿育王》中的舞姿确实给人留下较深印象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在印度,电影是最流行、最重要的娱乐与交流手段。有着九十多年历史的印度电影曾蜚声于世,在中国也享有盛名。年产量一度超越美国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一的电影制作大国,给世界影坛贡献了一些著名的导演和一些优秀的作品,如《流浪者》和《大篷车》。如今的印度电影仍在坚持着它的民族个性,并进行必要的吐故纳新,期望能够在世界影坛树立新的名声。

  英统治时期:萌芽与发展

  印度电影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895年岁末电影刚在法国诞生,翌年7月南亚港城孟买就响起放映机的马达声。从此,电影伴随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度过了百年岁月。灿烂的古印度文明令世人景仰,植根印度文化的电影以迷人的歌舞、深奥的哲理、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在世界电影之林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狄拉吉·戈温特·巴尔吉被称为“印度电影之父”,他的第一部电影《哈里什昌德拉国王》于1913年问世,标志着印度电影业正式诞生,巴尔吉用电影技术生动地表现了印度神话和历史传奇故事。在印度早期的电影领域中,有三位赫赫有名的电影制片人,他们为印度电影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除了巴尔吉外,其他两位分别是杰姆拉吉·弗拉姆吉·马登和S.N.帕坦卡尔。

  1920年后,印度电影就具有正式的工业规模,从最初年产8部影片上升到1920年的18部,到1930年多达172部。从1920年至1930年的10年间,印度还涌现出一批新的影片公司和制片人,在建设电影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使印度的无声电影进入了繁荣时期。进入20世纪30年代,新的电影公司有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电影不仅成了一种重要的行业,而且成了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印度电影业不断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印度的电影内容发生了变化,所生产的影片中,以现实和历史为题材的影片居多。兰吉特公司拍摄的印地语和古吉拉蒂语影片《不可接触的人》就是一部反映印度社会问题的优秀作品,它抨击了印度的贱民制度,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1941年问世的代表影片有阿巴斯的《新世界》,它的主题歌大胆表露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要求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了印度电影制片业的发展。1943年,英国殖民政府开始实行颁发制片许可证的制度,严格禁止拍摄与战争无关的影片。印度国大党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曾作出决定:“如英国政府不给予印度独立和民主权利,印度将不支持其反对纳粹和法西斯的战争。”此决议得到印度广大制片人的拥护与支持。英国政府针对国大党的上述决议又进一步采取了限制制片业的措施,要印度制片人每年至少为政府拍摄一部具有反法西斯战争内容的影片等等,否则政府将不配给制片材料。从此,政府对影片的审查更加严格,对一些宣传民族独立的歌曲、表现民族领袖形象和宣传甘地主张的影片一律禁止放映。在英国政府的严格控制下,必然出现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这种斗争情绪也反映在影片中。随着战争的发展,到1944年,印度电影企业的情况更加恶化,脱离现实的娱乐片进一步泛滥。

  50年代到80年代前期:迅速发展

  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的一切情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电影题材和电影歌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前被英国殖民政府所禁止的各种文艺作品,如今相继问世,有些则被拍成影片。如孟加拉邦著名作家萨拉特·钱德拉的著名小说《真理追求者的道路》,曾一直被英国殖民政府列为禁书,现在被改编成为印地语和孟加拉语影片《萨维耶萨吉》上映。1948年圣雄甘地逝世,广大印度人民非常悲痛,有些影片公司拍摄了悼念甘地的专题影片。

  到了50年代,印度电影市场有不少内容空泛、题材平庸的影片,因此这些影片不受欢迎,因而寿命不长,后来被内容充实,反映人民生活的影片所代替。拉兹·卡普尔自导自演的《流浪者》的出现,是印度电影新起点的标志。这部电影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了新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技术水平,影片表达了进步的社会思想,影片主题歌《我是一个流浪汉》在许多国家广为传唱,至今为中国人民所喜爱。1953年也出现了一批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优秀影片。比麦尔·洛伊拍摄的《两亩地》和《已婚的女人》就是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两亩地》在中国放映后反映强烈,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很深很好的印象。这时期最好的导演是萨蒂亚吉特·雷伊,他在成名作《道路之歌》以来大概拍摄了30多部电影作品,且其中不乏精品,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阿普三部曲”——《道路之歌》、《不可征服的人》和《阿普的故事》,而贯穿这三部曲始终的是面对一个充满挫折、死亡的世界而关于成长、承担责任的问题,被孟加拉人视为印度版约翰·克利斯朵夫。此外,他的关于拥有土地的贵族的作品中(如《音乐厅》)描绘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墨守逐渐消亡的老传统的人们,而“觉醒女性”三部曲(《马哈纳加尔》、《大都市》和《孤独的女人》)则展示了深受印度传统压制并努力争取建立他们的身份认同的女性。

  这一时期新现实主义的影片、彩色片和英语片在印度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彩色影片已经有了比较牢固的基础。到1954年,印度自己摄制的彩色片已经在国内取得了很大成功。到了60、70年代,印度新的实验性影片纷纷出现。1970年,T.帕塔皮拉姆·雷迪监制和导演的坚那勒语影片《改革》,因揭露婆罗门的保守思想和伪善本质而受到某些影评家的攻击,被影片审查委员会禁映。但是后来这部影片又被允许公开放映,出人意料地获得成功。深受观众的欢迎,并获得印度总统金质奖。另外《不负责任的伴侣》的题材也很新颖,是部反映现实的影片,于1971年也获得总统金质奖。80年代以来,印度电影业进入步履艰难的时期。虽然电影业仍然规模庞大,其年产量还居世界之首,但它的名声却在世界影坛中一落千丈,电影观众减少,票房收入降低,只有5%的国产影片赢利。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繁荣后的沉静

  印度电影繁荣的同时,也隐藏着不安定的因素,尤其是被电视业的冲击之后。1981年时政府解除了对进口彩电的限制,并建立了卫星电视、配备了电视转播系统,使得电视的覆盖率达到总人口的70%;80年代中期政府更是对电视进行人才、资源技术方面提供援助,并特别指定要求一批重要的电影导演投身电视电影和电视剧的创作;再加上录像带和有线电视的不断普及,这些使得印度电影的票房收入不断减少,到1989年时甚至95%以上的国产影片无法收回成本。但更加严重的打击是,1992年时政府终止了国家电影发展局对进口影片的垄断使得好莱坞电影可以直接的入侵印度市场,而让印度电影雪上加霜。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在90年代中期以后,一批从国外学习电影的年轻导演给印度电影注入了新血液新力量。他们试图摆脱传统歌舞片模式的限制,继承萨蒂亚吉特·雷伊等前辈们的现实主义精神,努力开拓印度电影的新潮流。其中成绩最为突出的是素有“新电影之母”之赞誉的女导演米拉·奈尔,她是新电影浪潮中最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导演。她70年代末在哈佛大学念书时就凭着一系列的关于印度当代社会的记录片而在美国小有名气,80年代末她导演了剧情长片《向孟买致敬》,随后的《万诱宝鉴》以迂回的手段探讨印度女性在男性中心社会的身份认同和情感经历;2001年时,她的作品《季风婚宴》凭借其娴熟的拍摄手法,将全球化处境中印度人的爱情观念、道德礼教以及性爱经验等展现出来,并在欧洲的电影节中获取了最佳电影奖。

  印度新电影以小成本为主,但也有一些借鉴好莱坞模式,并把自己的传统歌舞片等类型融合进去的“大片”,如2001年的《印度往事》和《阿育王》。前者有着明显的好莱坞式的包装外衣,而中间穿插的六段淋漓尽致的歌舞场面,既有传统民族音乐的风韵,也有西方现代摇滚乐的因素;后者的频繁出现的歌舞场面,更是在唯美的摄影和出色的剪辑下,具有唯美的MTV色彩和宏大的史诗性元素。如今的印度电影年产量仍旧保持在800部左右,而其中大约550部属于纯歌舞电影(多于3个舞蹈场面,且每场歌舞的时间不少于3分钟),而剩下的200多部中也有一大部分或多或少地包含着歌舞场面的痕迹。新导演们已经在努力着推动印度电影向好莱坞式的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所靠拢,意图某天印度电影的再度崛起。

  90年代后期至今:新浪潮兴起

  一直以来,印度电影给人最直接的印象的就是歌舞片盛行;而从1998年开始,新浪潮运动开始在宝莱坞显现威力,这时期的新浪潮影片摒弃了大量的歌舞场面、俗套的情节和相似的人物类型,它们大都由新锐导演创作,内容多表现严肃的城市题材,揭露孟买的黑暗面和地下社会的犯罪,并以黑色幽默呈现出来;另外还戏剧化地描写了印度旧传统和新时尚之间日益剧烈的冲突,特别是受西方文化影响的都市青年和他们父母的冲突。至于手法,则多种多样,比如德夫·倍内加尔的《决裂》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与此同时,宝莱坞新浪潮的电影已从印度国内扩大到欧美。一些在海外的印度电影制作人像阿尤布·汉—汀编剧的《东方就是东方》在英国获得了巨大成功;由印裔美籍人士拍摄的低成本影片如《美国的苔西》等最近在美国各地上映,很受欢迎。

  目前,宝莱坞的大片厂虽对新浪潮电影兴趣不大,新浪潮电影也未能改变宝莱坞的传统格局,但它的出现毫无疑问为期望突破的宝莱坞带来了新的希望,进入新千年之后,宝莱坞仍在探索如何走出国门,像好莱坞一样将最具特色的印象电影推向全世界。阿木/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600篇。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