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成功(blog)/文
第59届戛纳电影节尘埃落定,“炒作天师”王家卫在这场欢宴终结之际,表明态度,让全球的媒体、影迷、星粉们,或大惊失色、或笑逐颜开。相对蓄谋已久、用心良苦的奖项分配工作,王家卫在公开立场时,比较简明扼要。不妨来分析一下,本届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在王主席的带领下,主要针对哪些议题进行了取舍,以免大家在观看视频报道和电视
转播时打无准备之仗。
一、呼吁反战
金棕榈影片《风吹稻浪》和评委会大奖作品《弗朗德勒》均涉及战争题材,前者奋笔直书,后者旁敲侧击。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战争留给人类的永久创伤。如此显而易见的振臂高呼,颇有两年前《华氏911》问鼎金棕榈的味道,只不过,相较昆汀·塔伦蒂诺精心炮制的巨大噱头,王家卫处理得更低调、更自然、更圆润。
时值国际局势微妙的今日,《风吹稻浪》翻出20世纪20年代的老账,探讨爱尔兰独立问题,很难不被认为是别有用心。但肯·洛奇先生硬是将“事实观察家”的职责进行到底,以客观、中立、写实的半纪录风格,将骨肉相残的悲剧拍得天高云淡、大气从容。引用洛奇先生的原话:“我们对历史说实话,就是对现在说实话”,公正、诚实,始终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唯一态度。
长期以来,英国电影人一直对政府颇有微词。且不看《V字仇杀队》这类的隐喻,正面描写的片子便不胜枚举。这其中,犹以英爱问题最受关注,《风吹稻浪》便在此列。本世纪初,《血色星期天》折桂柏林电影节金熊大奖(保罗·格林格拉斯执导,与《千与千寻的神隐》),该片虽描绘了与《风吹稻浪》无关的另一重大历史事件(1972年的北爱游行镇压血案),同样讨论了英政府的荒谬态度和错误政策。两部作品相隔四年,分别夺得世界三大电影节中的两个最高奖项,发人深省。
二、探讨沟通
最佳导演奖得主《通天塔》、囊括最佳编剧与最佳女演员两项大奖的《回归》、评审团奖影片《红色之路》,与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撞车》一样,旨在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合作或对峙、理解或冲突、爱或恨……三部影片,三种类型,指出的却是同样的议题:沟通和交流。
同为“剧作怪才”吉列莫·阿里的作品,《通天塔》与《21克》十分相似,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分别在摩洛哥、突尼斯、墨西哥、日本四个舞台展开的平行故事群,将人和人在交往过程中微弱的相互影响,以不同层次表现出来,展示了这些“微弱影响”的强大作用力。施动者无意识的偶然行为,最终成为受害者天网恢恢的宿命,从而引发了突如其来的悲剧、信任危机、绝望……
同样,《红色之路》构建了一种零沟通的生存状态,从反面得出结论:抹杀交流的终点是毁灭。女主角试图以“神一般”居高临下的俯瞰,了解被监视者的人生,游离于人际关系链条之外,结果只能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相比之下,《回归》的方式温和很多。天主教徒祖母的整个人生均在小城拉曼齐中平静度过;母亲在生产后立即移居马德里;女儿则是在首都马德里长大成人的与宗教无缘的新青年;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思想意识,拒绝坦诚带来的困扰,造成了三代人之间无法化解的隔阂。最终,阿莫多瓦以独到的黑色幽默的方式,为故事发展找到出路——人“鬼”交流,解开了女人们各自的隐秘情结。原来“鬼”并不存在,自闭的人心中有鬼而已。
三、关注群戏
影帝由《光荣之路》的五位男演员集体加冕,《回归》的六位女星携手封后,这一结果多少令人哑然。
但仔细想想,该模式与小金人的思路如出一辙——“群像大师”罗伯特·阿尔特曼荣膺今年的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而由他参与创办的狮门影业,凭群戏《撞车》获得了公司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选择《撞车》,既是对饱含人文关怀的故事的肯定,也是对出色的群像表演的认可。
由于好莱坞的明星制作祟,多数影片的戏份集中在“海报上名字被写得很大的少数人”身上,欧洲在这方面则常常遍地开花。《光荣之路》中被送往前线的北非出身的法军士兵,在“解放法兰西”的反法西斯战争下,为不同的信仰、理由而战,几位年轻演员既共同演绎了战争中的人性光辉,又倾情刻画出各自人物的微妙心态。《回归》的六位“阿莫多瓦御用女优”,于诙谐、轻松的喜剧氛围中,将戏剧化的怪味表演进行到底,却在峰回路转、蓦然回首时,以平实、细腻的演技,令观众微笑着落泪。
此外,斩获最佳导演奖的影片《通天塔》,网罗了美、澳、亚三大洲的演技精英(布拉德·皮特、凯特·布兰切特、役所广司、盖尔·加西亚·伯纳尔),同样料理出群像表演的饕餮大餐。这三部获奖作品,构成了本届戛纳电影节“关注群戏”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