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自由评论 > 徐静蕾《梦想照进现实》专题 >正文

小成本电影新状态:《梦想照进现实》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14:12 新浪娱乐

  徐静蕾(blog)在影片中演一个女演员,很本色。她在博客中给你的印象什么样儿就是什么样儿—平淡中见惊奇。编剧王朔试图把他几年来的人生感悟放在台词里,通过男女主角的对话,反映当代都市人面对种种压力做出的自己都察觉不到的荒诞行为,在观念的撞击中,折射出当今社会的变化。电影注定小众的命运,仿如小剧场话剧一般的单调场景,就是两个特别话密的人贫了一晚上。不过徐静蕾有她的自知之明,有一天她似乎突然意识到,为这片子在博客上

  叫卖了大半年,如果忽悠上不对路的观众可能是件危险的事情,于是她说,不喜欢您千万别来看免得浪费时间浪费钱。

  台词很出彩儿,王朔老师又发扬光大了一套会在未来一年流行的语录。看这部电影,需要一定的北京话基础。比如“碎催”、“严拧”,但似乎不是问题。北京话在方言里有些霸权,说得时候从来不管别人听懂听不懂,却渐渐在全国有了流行性,上海八零后小子碴架也特别爱用。问题在于王朔善于启旧迎新,有些词儿就算是老北京人也未必听得明白,对话又多又紧实,语速又快,所以配合电影前期宣传,出了一份11页的《老徐电影王朔语文》的“电影

  教参书”,不仅有精彩台词选编,还有名词解释。比如:“反转儿上狠了往哪边拧都不脱扣的人”,形容严重拧巴,横竖都掰不过来的家伙;“拿我堵我”是讲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还滋事”是“小资”的最新定义。

  它是一部机智的电影,在于王朔意识到自己就是社会荒诞行为的表演者之一。王朔自嘲是老手了,这样一个人写的剧本,一句句话堵得人无处下嘴。不断提出问题,给出答案。梦想是什么,现实是什么,还有来生转世,如果这些问题你曾经思考过,那么很可能在王徐二人给你造的这个瓮里呆得挺舒服,出来时还觉得自己被醍醐灌了顶;如果你早就得到大彻大悟的答案,或者干脆是脑子跟不上,那也可能就一觉睡过去了。

  提到社会是个大舞台,人人都在表演自己,剧中的男导演说:“装,不可耻。装得可耻才可耻。我强烈建议你观察生活。某人说他不装,从来没装过,你赶紧上去记住他长什么样,您见到‘不要脸’本人了。”看了十几分钟,还是两个人,一个房间,你还没嘀咕什么,剧中人又说了:“有什么样的片子就有什么样的观众。观众很可爱,观众能吃粗粮。”而听到下面的话,你可能会想着编剧的样子对号入座:“我经常容易仇视一件事,我太经常了。仇视人,我还在极力控制,不许自己这样??每次恶笑别人之后我都严重拧巴,觉得自己无比低下,恶意引起的快感时间都很特别短。”

  片中的徐静蕾说韩童生饰演的那位男导演:“你就是个善良的穷人。”采访中她说,这也是她眼中的王朔。整个电影就像编剧和这位女演员的对话,电影是按照原创剧本拍的,演员的发挥仅在表演方面。徐静蕾所饰演的角色是王朔按照她的思路和表达方式写的,她说有80%像自己。多年的默契,语境的重合越来越多,彼此深得对方的心,就像对方的一面镜子,男导演说徐静蕾:“心是瓷的,硬,但是禁不住别人轮圆了把自己往地上一磕就碎,是个能让

  不堪入目拿住的人。”看这部电影经常出戏,你想到徐静蕾,想到王朔,想到自己和周围的朋友,会意一笑或者哈哈大笑,除此之外,再难有任何生理反应。

  中国电影市场被好莱坞口味调教得太过单一化,以至有次采访外国导演,他对中国新电影的印象用了“色彩绚丽”来形容。这部电影一反前者的印象,画面单调得可以,早期的法斯宾德拍过带有德国室内剧色彩的电影,狭小的空间给人感觉并不枯燥,是因为电影手法的多层次,多元化。不过维持这种单调,给第三次当导演的徐静蕾提出另外一种考验,就是在镜头调度和节奏的把握上,105分钟的影片看下来,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对话上,却并不觉得困倦。出乎徐静蕾意料的是字幕翻译得不错,已经有海外发行公司表示了兴趣。

  有点难给这部电影的类型归类,或者可以叫它新现实主义“状态电影”。刻画当代都市人的心理和生活状态,500年后是部很好的研究古代人类学的纪录片。把生活中无主次轻重之分的各种观念串起来,没有观众熟悉的那种环环相扣的戏剧情节,没有故事,既无开始,也无结尾,就是讲一部同样也叫做《梦想照进现实》的电视剧拍了20来天了,女演员却在这节骨眼儿上提出罢拍,男导演傻了,俩人交心。导演拿出老男人伎俩,以崩溃对崩溃,女演员软了,以她自己理解的方式顺着导演说,最后男导演绷不住了。它不是流水账,而是经过提炼,巴赞曾经这样描述新现实主义电影: “最终还是为了使生活本身变成有声有色的场景,为了使生活在电影这面明镜中看上去象一首诗。”诗就免了, 用徐静蕾自己的话说—台词儿都是“干货”。

  一面墙对另一面墙说什么?墙角见。那光和光怎么打招呼?——最黑的地方见。把电影文学化,《梦想照进现实》就是这么个状态,大众爱理解不理解。电影里的人说:“大众喜欢什么?谁都不能代表大众来回答”。王朔说,“我靠写字为生,但是我并不是每个字儿都是为了要讨人家喜欢。我写这个剧本也没什么准备,就是把我很多的看法感想都写进去,我就是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根本不用事先设计,自然流露就可以了。”这是场脑力游戏,不需要判断是是非非,但也不是基本的消遣。最普通的环境,台词贴着城市生活的渐近线,现代生活有点累,有点复杂,语言很有挑战性,没有谴责,也无意扮演社会良知的角色,给大家创造些茶余饭后的谈资。

  功夫台词上见,还有韩童生的表演,这一切让导演有了信心,最终放弃在电影手法上玩花样;成本小,600万元,使这部电影有勇气挑战观众对电影的既定概念。制片人刘璇说,“是想拍小成本电影,让观众在电影院中多一种选择。观众都有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的权利,但现在的观众连选择都没有,就别提权利了。”这样的影片不是没有,问题是,院线不选择它们。去年的《向日葵》《电影往事》匆匆在电影院一现,就消失了,据说票房的确少得可怜;而贾樟柯监制的获鹿特丹影展金虎奖的《赖小子》,至今连影儿都见不着。不过依托于徐静蕾的明星身份,她的博客号召力和王朔特有的表达方式—深入浅出的能力使他很符合一部分大众的口味,自己的鲜花盛开公司投资拍摄的《梦想照进现实》,没有让徐静蕾觉得太糟心。(文/苌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