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倾注全力批评或者讴歌的时候,最能显示其在语言文字上的才华。
但是,如果一味陷入酒神般的情绪,那也是危险的。因为写作者很可能为了追求文字快感,忽略客观立场。
最近看了几篇关于正在上映的新片《第601个电话》(blog)的评论文章,发现作者们
普遍犯的就是这个毛病。
我看过《第601个电话》。窃以为,虽然就第一次做电影导演的张国立来说,影片值得商榷的地方不少,但也不至于像某些评论所言,“张国立只配拍电视!”(不明白,拍电视又差哪里了?)倘要给张国立这部电影处女作一个中肯的评价,我的评价是:影片有着成为一流作品的潜力,奈何导演不够大胆。
影片本来完全可以成为针砭娱乐圈时弊的讽刺作品。张国立扮演的那个心狠手辣的娱乐公司老板大约是整部影片里最具喜剧色彩的人物,当张国立威逼张柏芝时冒出一句四川话:我是文化人,又不是黑社会。影院里爆发出一阵狂笑……我观察了一下,整部电影中,围绕着张国立扮演的角色发出的笑声最多。试想,以张国立对娱乐圈的了解程度,如果将百分之百的力量都倾注到挖掘娱乐圈背后的“故事”中,那一场电影下来,整个影院的人估计都要笑到站不起来。但,张国立毕竟是“人在江湖”。他,有顾虑。
那天在《申报》上看到文隽的专栏。他说,《第601个电话》应拍摄成《手机2》。这也是不错的想法。
玩喜剧是张国立的强项。影片里周笔畅(blog)的那个“倒霉蛋”角色设置,本身喜剧感就很浓烈。影片开始,她一脚踩进阴沟,然后木讷地表示:“喝醉酒的都没踩进去,怎么我就踩进去”的时候,让人兴致昂然地进入观看喜剧的情绪,之后出场的张国立、郭德纲(blog),都是喜剧感十足的人物,而且无论张国立偷拍张柏芝跳楼;还是胡歌(blog)率领的乐团因为“骚扰鸽子”被逼到太平间排练等情节,都具备将影片搞笑到底的潜力。可惜,人到中年的张国立还是没有选择像宁浩那样从头到尾地“疯狂”。
……要搞笑,要浪漫,抽空还要讽刺现实。这其实才是影片的最大问题———多线作战,力不从心。据说,《第601个电话》上映首周末,全国票房已破500万,对于这样一部中等规模的文艺片来说,是难得的成绩。但我又忍不住想:若张国立再大胆一点,将影片演绎成《手机2》,那么,即使票房真要做到当年《手机》的5000万,也不是没有可能吧?(李建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