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重拍《红楼梦》、包括海选演员,前不久我还是持怀疑态度的。这种怀疑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之前几乎所有的重拍剧都难超越首拍版本,二是1986版的《红楼梦》影响太过广泛,是经典中的经典。有了这两个原因,重拍《红楼梦》就需要拥有非一般的勇气,承受非一般的压力。但最近不断得到的一些消息,让我的疑虑在一点点消失,那就是报名参加“红楼梦中人”选秀的人数。“首天报名1.6万人”,“此后几天以日均万人以上的数目增加”。“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没想到在几大选秀活动纷纷开花结果之际,《红楼梦》
仍能吸引如此众多的选手报名,这是一个意外。
意料之外,其实是情理之中。几大选秀活动虽然让不少有着明星梦想的年轻人趋之若骛,但还有一个特定人群对这种大众选秀行为保持着冷静的看法。这个人群即:在艺术院校(包括电影学院、中戏等专业院校)经受过专业培训、未来将从事演艺工作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表演经验,但不认同或不信任此前选秀的形式。目前还没有具体统计出这些选手的在参赛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但显然《红楼梦》选秀的确拥有比其他几个选秀活动更大的号召力,倾巢出动报名参加《红楼梦》选秀,或将成为他们提前接触、跨入娱乐圈迈出的第一步,这也将是《红楼梦》选秀的一个亮点。
《红楼梦》选秀与其他几档选秀节目相比,形式上有相同的地方:门槛设置的都较低,只要符合主办方规定的简单条件,都可以报名参加;都有一定的赛制安排,制度上都属于层层遴选;选秀以观众的意见为主,同时也参考专业人士的意见。因为以上特征的存在,《红楼梦》选秀很容易会被与其他选秀混为一谈。但两种选秀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大众选秀是以制造草根明星为目的,同时节目本身也承担着为主办方盈利的责任。《红楼梦》选秀则是以选出适合角色的演员为己任,商业气氛不是那么浓厚。报名的选手也寄希望这次选秀能摒弃浮躁,真正为电视剧服务,评选过程能够顺畅且公正。
互联网业有着“眼球经济”一说,同样,“眼球经济”在电视媒体及其他行业都有着渗透,收视率的高低几乎成为衡量一档节目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报名参加“红楼梦中人”选秀的人数将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按现在这个速度发展下去,数十万的报名不难实现。这些报名的人要拉票,起码亲戚、朋友会加入投票团,那么仅仅选手这一块,关注的人数就将会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此外,由于《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可谓妇孺皆知,如果选秀能正常、有序地走上轨道,接下来的工作又能为公众和舆论所认同的话,再造1986版的辉煌业不是没有可能的。
重拍《红楼梦》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而且一开始步子就迈得比较大,主办的几家单位,都称得上实力雄厚。正因为如此,在协作过程中,包括资金、剧本、演员等,都容不得有大的纰漏。隐隐觉得,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需要更多有心之士参与进来,比如主办方打算邀请谭盾作曲,就是一个良好的信号,众所周知,精良的制作团队是一部影视剧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吸引公众关注的重要方法。1983年11月,中央电视台决定拍摄《红楼梦》,那时的电视剧拍摄环境和经费,远远不能与今天相比较,但当时的制作单位还是克服重重困难,为中国电视剧制作史留下了一部重要作品。现在拍摄新版《红楼梦》条件充足了,更应拿出当年“举全国之力”的精神来,让最优秀的导演、最优秀的演员、最优秀的摄影……参与进来,让《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再次闪耀荧屏。
现在拍电影讲究大制作,大制作就意味着知名度和关注度,意味着高票房、高回报。新版《红楼梦》应该借鉴这个经验,从选秀开始,就建立起一个水平较高的平台。电视剧自身的号召力毋庸置疑,其他辅助手段起到的添火加柴的功能也不能小觑。2005年的“超级女声”因为关注度的极高而引发的话题,使之脱离娱乐本身,具备了社会意义。同样,全民关注也是重拍《红楼梦》的唯一成功途径,如果没有公众的关注,选秀、大投入都将是无谓的工作。而吸引公众关注应遵守的前提是:大气魄、大手笔,掌握节奏,注重细节……不能比肩那些以盈利为目的商业选秀,也不能把目标仅仅放在超越那些淡而无味的肥皂剧身上。
韩浩月(blog)/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