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12点,看了《夜宴》在北京的首场公映。
129分钟,比张导陈导的大片都长,也比那三部大片都好:这是正常的,后来的比不上前边的,那就不要拍了,比那三部好,是基本要求。
又是古装,又是竹林,又是高速特写的飞箭……花了最大力气的视觉效果,并没有什
么特别惊喜;故事也不过尔尔,厉帝的自杀原本是出人意料的,可是也因为其合理性而损失了效果,编剧的老生常谈:好的情节本该是“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只出乎意料远远不算高明。
已经是第四部这样的大片了,当中国最聪明的三个导演在拍摄自己的大片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帝选择了同样的模式的时候,我们就不应该谩骂而应该想一想了:为什么中国的大片都是这样呢?
首先,我们是拍不了科幻片、灾难片的,因为中国的老百姓不太相信科幻,至少说我们的影视投资人都认为中国老百姓不信,所以至今没有人敢试,灾难片,政策因素、技术因素,诸多因素让灾难片也不可能。
其次,我们拍不了现代战争片,虽然光这几十年我们就经历了好几场战争:抗日,解放,援朝,珍宝岛,中印,中越……但是政策因素限制,我们不可能拍出好的战争片——除非你认为《三大战役》是好的战争片。
所以当大导演拿到大资金,要拍大片,只有算计:第一,要把钱花在看得到的地方,视觉效果,特级,美术……其次,大片不能光靠国内市场,要有海外,所以要有东方色彩,又要有西方的主题……算来算去,最后都算到了一处,于是,就有了《黄金甲》、《英雄》、《十面埋伏》、《无极》(blog)……
算来算去结果如何呢?今天看了北美杂志《名利场》的《夜宴》影评:先说故事,文章说《夜宴》象莎剧《哈姆雷特》和《麦克白》的综合,即使与章子怡的名字联系起来,从专业人士眼光看,在亚洲也难以售出,放映的帮助不大;技术环节上,批评了潭盾的音乐,认为129分钟的配乐缺乏起伏和多样性,也批评了袁和平的动作设计,认为动作场景缺乏原创性。
对冯小刚的批评不意外,认为他主线节奏慢,头绪臃肿发散。缺乏他以前电影的鲜活生动?略感意外的是对章子怡这个角色的批评,认为没有把她设计定义为一个邪恶的女王作好必要的铺垫,认为这个角色需要一个更有经验年龄更大的女演员来担任。
唯一得到正面评价的是葛优,说是人物刻画不错,吴彦祖得到的评价是“合格”……
看来《夜宴》也将重复《英雄》和《无极》曾经走过的道路:在一片口水叫骂声中票房稳步上升,大家开心有钱赚,骂的人也开心:我参加了一次集体狂欢。
这是中国特色的大片道路。刘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