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等到有个半价票的机会,才终于去看了《夜宴》。很可惜,它其实没有预想中的那么差,我甚至感觉那个笑场风波也有点小题大做。在几部中国大片中,它算上乘之作了,至少还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没什么惊喜,也没多大意思,但它毕竟咬着牙关把它讲通了。身为中国大片观众,我们已经习惯了替导演着急,就像家长为自己赶考的孩子着急一样。
刚刚,北京有几个人跳出来解密冯小刚了。这都是一些看着冯小刚成名的人,而且
过去都比冯小刚牛,所以听起来难免酸溜溜的。不过,世界上最难堪的事,就是从前跟你一起混的人出来揭发你,那比电影笑场要难堪多了,真是让你没有话说。因此牛逼烘烘的冯小刚,动辄就要抽人的冯小刚,这次就没有说话,除了一句“我要感谢王朔,他对我帮助很大”。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因为那些人的中心思想是:冯小刚没文化,他那点文化都是王朔浇灌出来的。冯小刚这样一感谢,就等于默认了。
没文化的冯小刚成了气候,这正好印证了他的成功。他那样没脸没皮地巴结王朔,一句顶一万句地背诵王朔,甚至哭着求着要叩见王朔,不正说明他的勤奋、聪明和隐忍吗?但是他们又说,冯小刚最大的爱好是交际。也许未必真是爱好吧,不交际行吗?都是北京那个圈子的风气,把人家学习更多文化的时间给耽误了。光是背了点王朔,的确还不算有文化。
早年的冯小刚,多么朴实和谦卑,拿他经常自嘲的话说,跟他那长相一样,整天琢磨着底层百姓需要什么乐子,还真是个人民艺术家。我猜想那时他就没想过要当什么大师,他甚至还说过,跟现在一口一个国际市场不一样,他的确说过,他不需要什么国际市场。都是后来发现了,原来当大师也不是什么难事,不过是把无赖整成英雄,把无聊整成无极;原来国际市场也是这么容易忽悠,不过是用几个大腕和替身,拍几张风景明信片,所以他就没有忍住,跳出来了——没有文化的人往往忍不住。
如果说观众有什么意见,那其实是对冒充大师的意见。应该说,冯小刚还是有所保留的,比起别的装模作样的大师来,他偶尔还自嘲一下。但是毕竟你端了这么个架子,你悲剧啊人性啊侃了半天,你不是大师谁是啊?咱观众正患着大师饥渴症呢,总算又逮着一个了。
北岛说,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他只想做一个人。在没有大师的年代里,冯小刚曾经也只想做一个导演,也只能做一个导演,一个二流导演。但是他不幸遇到更热爱大师的观众,不由分说地,他们把他抬到了半空,紧接着,又识破他不是大师,然后摔将下来。事情就是这样。长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