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的时候,我经常跟我的奶奶去上海的小菜场买菜。出门的时候,天还蒙蒙亮。到了菜场,都是人,队伍排得很长———然而队伍里排的却并非全是人,有缺了一个角的砖头、一段草绳、一块瓦片,甚至一团旧报纸。等睡眼惺松的营业员陆续到岗,人群开始骚动,“砖头”的主人回来了,“草绳”的主人回来了,“瓦片”的主人也回来了———这些早到的买菜人常常随手拾一块“信物”代替自己在队伍中占一个位置,在“信物”排队的时候,他大可以到别的柜台转转。
那是一个物质严重匮乏的时代,却也是一个注重契约的时代。那么些年间,我从未见过冒领他人信物的事件发生。而且排在一串信物前后的人类,自觉行使着维持秩序的工作,企图插队者会遭到众口一声的谴责。
这就是那个年代上海人“排队”的艺术。
该说和娱乐搭界的了。著名的“舞林大会(blog)”,近日未经预赛而直接参加复赛的明星开始多起来。电视机前的观众倒没啥意见,只要好看,“公平与否”于我何涉?唯那些辛辛苦苦从预赛跳到决赛的明星们一肚皮不开心:这算什么名堂,我们一步一个脚印,伊拉撑把降落伞就到了?
“降落伞”比油纸伞档次高,这是肯定的;“降落伞”属于插队,这也是肯定的。怎么既照顾到明星的档期,又不有违公平?编导也许可以从我文章开头讲的老上海人买小菜的故事中得到点什么。当年那些既想在禽蛋类专柜前占个位置,又不想放弃豆制品的买菜人是怎么合理安排自己的“档期”的?
勿谓言之不预。不知道自己是否安排得出时间,先在队伍中放一块“砖头”、一段“草绳”,给前后左右的同道打个招呼。万一后到了,先行扣掉个0.5分,总比事先毫无预兆“从天而降”来得妥当。
本来就是娱乐,参加的人无非图个好玩加面子。当年买小菜的事情可比现在跳个桑巴严重多了。 □文费里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