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点评电影《三峡好人》:两大质疑抛向贾樟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3日18:23 金羊网-羊城晚报
点评电影《三峡好人》:两大质疑抛向贾樟柯


点评电影《三峡好人》:两大质疑抛向贾樟柯


  编者按:去年岁末,贾樟柯用近乎自杀的方式与张艺谋进行了一场关乎艺术片与商业片的PK,在这场较量中,舆论和媒体都站在“弱者”贾樟柯的一边,为《三峡好人》叫好。究竟《三峡好人》好不好看,它的质量如何?今天,我们刊发了一组观点不同的文章,希望能从另一个角度解构这部电影。刊发的目的不

  是为了挑刺,而是希望影坛少点浮躁,多点思考,大家一起来把中国的艺术片做好。

  看《三峡好人》是对耐心的极大考验。看这个电影,我忍不住想到吾国好汉鲁智深禅师的口头禅,“淡出一个鸟来”。

  我可以发誓,如果一个不知道贾樟柯的观众,能坚持着在电影院里坐完看毕《三峡好人》,我相信他除了在电影院里打盹闭目养神之外,就没有其他可能的解释了。

  看完电影后,我要向贾导演提出两个质疑。

  质疑一

  为什么影片中所有的人物故事与情节根本与三峡搭不上边,却偏偏要称它反映了三峡拆迁的现实?

  这当然有人会反驳了,《三峡好人》中不是到处出现三峡拆迁带来的影响吗?看看吧,拆迁居民群集的吵闹、拆迁过程中的野蛮拆房、镜头里随处可见的断壁残垣,无一不是三峡拆迁的真实记录。但是,这些拆迁的画面,并没有与两个主人公发生任何因果的联系。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把电影中的三峡拆迁的背景重新置换一下,换成上海的一个建筑工地,会不会改变电影故事的情节构造?可以说,一点不影响。韩三明照样可以在上海的工地上,寻找棚户区里打工的妻子,沈红也照样在上海的屋檐下,找到自己两年没有回家、另有新欢的丈夫。最后,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沈红与电影中的她背道而驰,回到了三峡,而韩三明也可以离开上海,回到了山西。这样的地理位置一变换之后,毫不影响电影的故事本质。这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电影中人物情节主线与三峡拆迁根本是两张皮,互不搭界。

  对《三峡好人》来说,这未免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尴尬,贾樟柯把一个与三峡无关的故事,放到了三峡拆迁的大背景上,能反映出什么问题呢?而实际上,一部构思巧妙的电影,是必然要将背景紧密地联系人物的命运的。像今年奥斯卡热门影片《通天塔》中,我们看到里面发生的摩洛哥的一些当地土著偶然杀伤美国游客的事件,只能发生在那一个独特的地域里,你换成其它的地方,就难以成立。在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故事发生的地域决定着人们的命运,而决不是《三峡好人》中这样的地域特点与人物命运没有必然关系的井水不犯河水的状况。

  《三峡好人》是两个情节线的拼盘,这种结构在电影界是相当流行的。几个看似毫不关联的事件通过一种近似“蝴蝶效应”的因果关系,具备了丝丝入扣的联系。但《三峡好人》中的两个故事线却是并列的,没有交叉的。可以看出,编导在这种情节的营造上,省却了许多脑细胞,人工化地拉扯出两条寻找的主线,但却不屑为这两条线索设置“碰撞”的交点,随便地让这两条线索随波逐流,自生自灭。

  或许意识到两条主线相剥离的尴尬,贾樟柯在电影中作了一些弥补,比如,在影片里加进了一个形似飞碟的飞行器,从韩三明所在的时空,飞到了沈红所在的时空,这种蛮不讲理的荒诞手法,硬性地让两个故事发生了一点薄如蝉翼的联系,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无为而治的编导方式。

  质疑二

  电影通篇就是表现一个木讷的农民找到了自己的妻子,一个婀娜的护士找到了自己的丈夫并跟他说分手,这种木偶式的人物行为里包含了什么深刻的思想?

  沈红从山西来寻找丈夫郭斌,从她的片言只语中,我们知道,其夫两年未回家,不知道他的电话号码。那么,沈红丈夫不打电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你总不能怪到三峡拆迁上吧。是因为拆迁带来的巨大油水,让郭斌放弃了亲情?是他在拆迁过程中接触到一个女老板,让他移情别恋?所有的这一切因为分居两地而造成的感情淡薄,与三峡拆迁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你说沈红来找丈夫,向他宣布自己心中另有所属,而丈夫也不置可否,两人和平分手,就这么一个“淡出鸟来”的故事,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在里面?

  再看韩三明,他的老婆16年前被公安解救,从而一个“美满”的婚姻结束了。这个是贾樟柯设定的前提。通过影片片言只语的台词,我们知道韩三明对妻子是相当好的,导演特别用了一个坐月子不让她下地的细节,说明了这种关爱之情。但是,妻子却执意地走了。既然这么好,妻子当年为什么不回到山西韩三明处?韩三明明明知道妻子的地址,却等了16年后再相见。可以说,韩三明的妻离子散的真正源头,是两个人的无知、“年轻不懂事”(韩前妻的话,简直是贾樟柯在代言),但这一切,与三峡拆迁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贾樟柯精心设置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一对有情有义的夫妻被拆散了,16年后的相见,虽然平淡,却充满着浓郁的感情。但是,这种对买卖人口的逆向的美好想象,有多少合理与真实的成份?16年的隔离,就可以凭着韩三明的上门寻找而烟消云散?生活被贾樟柯一手包办地给简单化了,理想化了,书生气化了,那么,在这样的故事情节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简单与幼稚,一种对生活复杂性的一厢情愿,你所说的深刻的思想究竟在哪里?

  从贾樟柯对张艺谋的讥讽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贾导演是自信他的电影中有深刻的思想的。但是,沈红寻夫事件的平淡无奇、韩三明寻妻事件的人工幼稚化处理,这里面哪一个反映了一个深刻的发人深省的思想?如果说张艺谋没有思想,是因为张艺谋拍摄大片的时候,用不着像艺术片那样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从而被置身于世界性的商业片的游戏规则里,烛照出多如牛毛的破绽与唾手可得的浮浅,那么,贾樟柯的思想,更多的是用艺术片的幌子,掩盖着他在叙述上的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的朦胧性。(葛维屏)

  [边看边说]

  主题:《三峡好人》好在哪里?

  作者:比宠物还天真

  我的一个朋友凡是得奖的电影一个不落都要看,《三峡好人》就是跟她一起看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电影开演20分钟以后我偷看她的时候她已经在微

  微打鼾了。

  在大银幕上看这个电影,有些场景和镜头还是不错的,作为一个到过三峡的人,我看到很多熟悉的风物。故事,真的很平淡,讲得也不怎么动人,似乎等着大家自己去回味。

  贾的电影几乎都看过,不是有人说吗?没看过他的电影就不够小资,不够品位吗。《小武》、《任逍遥》、《站台》都是不错的,可是《三峡好人》虽然得到的电影奖项最高,却没有以上三部好。结构不合理,演员的表演也没有惊喜,有些地方感觉莫名其妙的。

  电影完了,朋友已经醒了,说:比《黄金甲》好多了,是不是?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冒死说一句:还真没《黄金甲》好看呢。作者:抽着烟看电影

  像你朋友这样喜欢装的人还真不少。我以前没看过贾的电影,看过这部认为他很棒。《黄金甲》是不一样的电影,不好比较。

  作者:leafraincao

  这两部电影根本没有可比性,这个问题就好比“哈根达斯和宫爆鸡丁哪个好吃”一样,个人口味不同,最关键在于:有多种可能而不是一种可能让你选择,这就是《三峡好人》最可贵的意义。

  作者:仇鬼

  整部电影都很真实,作为一个从小在三峡长大的人,可以说电影绝大部分的东西,都是确实存在的,里面的角色就好像是生活在周围的人一样。整部电影体现出来的人文主义关怀也是中国电影少有的,看后能够让人思考,回味。作者:跟了也白跟

  说实话,我也说不出《三峡好人》到底好在哪里。这么一部极端沉闷,剧情又没有什么波澜起伏的电影,我愣是安安静静地从头看到尾看了三遍,到现在,每个情节还记忆犹新。

  作者:O犬夜叉O

  我也看不懂《三峡好人》,耐着性子看了10分钟就坚持不住了,闷片一部。虽然我还发过帖子指出《黄金甲》的不好,可比起《三峡好人》,我狠狠赞同楼主:冒死说一句:还真没《黄金甲》好看呢。

  作者:迷离麦田

  这样的电影,在中国是绝对不会叫座的。最起码,我看过以后不会推荐给亲友或同事,因为在我看的时候,我总想它能早点结束。

  烟酒茶糖,是中国普遍的生活琐碎之事,表现手法也很简单,外国人看了会觉得新奇,我看了只觉得无聊。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是给外国人拍的。 (摘自《天涯论坛》)

  【一种说法】

  矫情的《三峡好人》

  有一种电影专门为开幕式而拍,《三峡好人》就是这样一种电影,它们开幕完了基本上就闭幕了,但导演还要说这是一种“行为艺术”。其实他不妨真诚一点,就说估计压根儿没有票房好了。可以相信

  ,《三峡好人》还会不断地赶往各种开幕式,当然,与其说在宣传影片,不如说是借此宣传导演本人。

  我们看过许多实验电影,也看过很多“先锋电影”,但没有看过像中国现在这批先锋导演这样脆弱地把握艺术技巧的。作为电影,光影在哪?声音在哪?场面调度在哪?表演的捕捉又在哪?许多这样的电影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玩弄几个细节博人叫好罢了。《三峡好人》感觉有点儿追求“象征”意义,比较像电影学院学生的习作。经典的艺术追求典型,而典型和非典型常常因流派不同而阐述不同的东西。但如果一部影片没有典型的追求,那肯定不是成熟的作品。《三峡好人》就算把镜头对准三峡人的原生态了,也仅仅是拍拍而已,没有精神的提炼,也提炼不出所谓的“每个人都要选择”的深度来,因为片中并没有突出人们选择的痛苦。何况这样的话题、这样的原生态已经有过多少摄影师、多少记者、多少通讯员描述过了!倒是作为电影,《三峡好人》为电影本身又贡献了什么?

  外国人送给我们一件“皇帝的新衣”,我们就“穿”起来还以为有多棒呢!如果贾樟柯真相信自己是为影片好就不要把它放在自杀性的档期上,像珍惜镜头下的人民一样,珍惜影片,才是真正的电影好人!(赵军)

  [反对声音]

  在我看来你可以说它低成本,粗劣,沉闷……但似乎永远和“矫情”沾不上边。

  也许你更偏好那些我认为“做作”的真诚。当然,其实每人口味不一样,没有必要强求。喜欢吃包子的就没有必要说吃汉堡的“矫情”。只是赵军老师理解的电影和我的有所不同。老师所追求的“光影在哪?声音在哪?场面调度在哪?表演的捕捉又在哪?”也许永远不可能在惯用DV拍摄,坚持起用非职业演员,关注人本的贾樟柯身上实现。不过倒是能在另外一些导演身上得到实现。(218.93.240)

  [另一种说法]

  一部饱含人文精神的杰作

  《三峡好人》是去年我看过的最精彩的华语影片。用“精彩”一词其实并不精确,应该用“伟大”这字眼。在我心目中,“精彩”是诉诸感官,而“伟大”则是打动灵魂。《三峡好人》深深打动了我,不是因为炫目的技巧或引人入胜的情节,而是它那真诚质朴的人文情怀。

  影片的两位主角跟导演一样,由山西来到重庆三峡库区,他们代表了观众的视角,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壮观自然风光下的巨变图。这里没有敲锣打鼓的欢送场面,没有虚假的口号和豪情,有的只是真真切切的百姓生活。100万人在十三亿当中或许不算是个大数字,然而他们所付出的代价绝非局外人所能感同身受。

  这些是你在电视新闻中看不到的场景,是变迁浪尖的众生相。贾樟柯以其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给了这100万没有话语权的人一个声音。光凭这一点,贾樟柯已经做了一件功德无量、名垂千古的事,金狮的分量相对于题材本身的分量,可谓小巫见大巫了。(周黎明)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