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质疑于丹 她的成功只因央视是强势媒体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4日17:06 北京晚报
全世界质疑于丹她的成功只因央视是强势媒体吗
于丹

  一不留神,满世界都是于丹,再一抬头,满天都是飞向她的鲜花与板砖。在这冰火两重天中,于丹如何做到“君子不忧不惧”?昨天,于丹做客“龙行天涯”,与她对话的是资深媒体人司马南,从各方收集到的质疑通过司马南的嘴一股脑儿扔给于丹——

  现场实录

  质疑一:于丹红遍大江(blog)南北,全因央视这个强势媒体。

  于丹:很朴素的文化经典的道理其实是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可以被唤醒的。经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内容,但是内容需要一种形式被激活,这就是大众传播电视平台。我真正在电视这个平台上做的事情永远不是论语解读、庄子解释,这是在书斋里严谨做的,在电视上做的就是每一个人的生命感悟,用异己心得贴近生活,所以就这样有一个电视基础。

  质疑二:现在很多人热衷于给于丹挑错,据说有人用三万字的文章给于丹挑出了十四处错误。

  于丹:作为一个学者,自己是不应该宽容自己的,也就是说一事不如,儒者之耻。我能体会他们的心情,因为我自己也是博士出身,我从这条路上走过来,大家都多认真一点是有好处的。我觉得自己是认真的,但是不较真。现在说到心态,我觉得孔子说君子讷于言敏于行,我觉得现在还是腾出心思做点事。

  质疑三:有人不认为于丹讲得多好,但是不应该批评于丹,应该批评《百家讲坛》,是他们在造星。

  于丹:《百家讲坛》其实是在电视平台上请学者跟老百姓聊天,把经典的东西稀释了,加上传播的策略,让更多人去了解。《百家讲坛》起的作用是导读,并不希望大家停留于此,你穿越这个导读,再接着有更多自己的伸延,再去看经典的原文。既然有指责,也是功大于过。

  质疑四:有人说于丹说心得的谈法特别像封闭式传销学习班的传销师的演讲,听得人热血沸腾。

  于丹:我没有见过这样的培训班,我也不知道人家怎么说过。但是你我教书十几年了,我的教学风格在北大十几年如一日,一个教师的风格不是能随便改变的。一个人一旦形成什么状态,很难自己对自己冠一个头衔,我只是觉得什么叫传道授业解惑,我觉得跟学生就是用心交流,用自己的感受跟他人进行交流就够了,所以我把这个方式就带过来了。我觉得大家可以见仁见智,但是起码用心做事就好,我自己不做界定。

  质疑五:现在有一些人想用雅的东西包装自己,于丹的火是一种“媚雅”的现象。

  于丹:我觉得大家只要觉得经典不是废话,读起来很温暖,在我们生命之中有用,读得懂的人多读一点,读不懂的就少读一点,开卷有益,何况经典。更多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不一定抱着谄媚的心情追踪什么,其实更多的人是珍视自己的内心,这种东西就叫情怀。 本报记者罗颖文/程宁摄WJ132

  现场手记

  一个是活跃在经济评论、网络、电视界的资深媒体人,一个睿智从容,潇洒自如的当红学术超女,他们之间的交锋想必是“针尖对麦芒”一样的激烈和火花四溅,但是昨天的情景多少有些让人“失望”。

  在一个半小时的谈话中,司马南的身份更像一个“公众发言人”,通过自己的嘴把各方争议传达给于丹,而他们又像两个太极高手,运行和缓,用意而不用力。直到访谈结束后,司马南才道出实情,“我的本名叫于力,也是山东人,于丹平时叫我哥,对待这个贤妹,网友期待的PK和网站需要的争锋我都做不到”。

  昨天也是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于丹,虽然已经身为人母,但一头干练的短发,粉红色纯棉上衣配上牛仔裤,显得年轻。于丹对形象格外在意,“我的面光强,他的面光弱”、“镜头再推远一点可以把手势收进去”、“你们可以调光不收光圈”……直到她和司马南调换了座位才达到最满意的状态。

  说是坦然面对质疑,但作为一个常人,没有谁能真正做到心如止水(blog),于丹也不例外。尽管一直面带微笑,在场的每个人还是可以感受到于丹的谨慎小心,老朋友司马南从于丹面部表情上的细微变化看到了这一点。但是于丹就是于丹,她用“我做普及不比功力”,“不同声音总比一片沉寂好”明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又用“三鞠躬一握手”的心态平复内心,化解冲突,“第一鞠躬对热情的观众、读者,第二鞠躬对古圣先贤,第三鞠躬对媒体,一握手就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些争鸣,对学术提出严谨治学建议的,提出批评探讨建议的,都应该握手”。

  于丹能说,还能说的一套一套的,用司马南的话说“你跟他说肩膀,她能接着说肚子、腿、脚趾头,也许还能说到跟身体的关系”,但这样的滔滔不绝却让司马南不以为然,“我更感动的是她讲到签售时,她80多岁的中学老师抱着她哭,十二三岁的小孩告诉她知道了论语说的不都是废话,我看到于丹的眼睛湿润了,这个时候她很女人”。 罗颖WJ13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73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