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南都周刊:《投名状》全身都挂满了“史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3日19:19  南都周刊

  全身都挂满了“史诗”二字

  楚戈

  不仅和历史上的“刺马案”划清了界限,也和张彻《刺马》相去甚远,现在的《投名状》(blog)是一部展现区域合作和技术进步的商业大片,导演的个人意识退居到了项目运作的市场获取能力之下,这点和影片主题倒是一致:情怀让位于利益。

  庞青云、赵二虎和姜午阳三人因缘际会结为兄弟,性格、私情、对团队前景的预期以及对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的根本区别混在一起。豪情与算盘交融的传奇,本来应该是悲壮而千回荡气万回肠的,影片在一些重要的时刻也煽在了节骨眼儿上,但那种兄弟分崩离析的毁灭感并不足以令人信服,原因在于庞与其他二人的关系铺垫不够充分,三人结盟之后的关系缺乏深入建设;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观众看,倘若前因不显得美好,那么下场必不能令人悲从中来。这个致命的短板效应,使得《投名状》与真正的人性的灵魂擦肩而过。

  所有描写战争的“残酷”的电影都要陷入一个可笑的误区:先要表现战争的“酷”,《投名状》也不例外。写实的美术与动作设计,牵衣顿足拦道哭的时代背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只为一口饭,在人的生存本能面前,战争显得既邪恶又高贵。影片的战争场面占了很长篇幅,总的来说,短镜头好过长镜头,捉对厮杀优于大全景,静止的时候比动起来震撼。《投名状》根本问题在于中国电影的技术部门发展滞后,缺乏优秀的冷兵器战争场面设计、特效低级、群众演员缺乏基本素养……这种强调技术实现的商业大片,道具、特效和副导演等工种往往可以断送电影的半壁江山。

  陈可辛的保留项目——音乐,也有些失控,主题刻画不到位,煽情不恰当,还像个暴发户,全身都挂满了“史诗”二字,不要说世界级了,连基本功能都没实现,难怪有日本电影作曲给国内同行发短信:此地钱多人傻,速来。片中三个符号化的老头之一说:庞青云是个人才,可惜不懂为官之道。这话说的实际上是陈可辛和他的编剧们,更是中国所有在大片中表现过官场和政治的编导们,他们拍电影或许很行,但谈政治未免幼稚。鲁迅批评《官场现形记》的话也适用于评价《投名状》中关于官场政治的描写:“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把庞青云的死因分为“投名状”和官场倾轧两方面,立意本好,肯定会有政敌试图除掉庞青云,但绝不是影片所说的“太后不放心外人”,更不会是端着火铳,大白天在风雨飘摇的清末的屋顶上连发狙击。庞青云当时虽没有举行就职仪式,但身份已是江苏巡抚,封疆大吏了,即便是戏剧化地揭示官场政治本质,也不能这么卡通吧。

  此外影片对于庞青云政治理想的描写有些含糊,他到底是一个利用同志鲜血的投机分子,还是另一个试图掌握屈伸力量的职业革命者,并没有交待清楚,但也许这正是影片本意:在滚滚向前的历史中,个人都身不由己,生死与是非都决定于体制的变革。

  本版署名文字皆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