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京报:一次崭新辉煌的“日出”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4日10:01 新京报
对于导演来说,重排《日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理解“日出”这个意象背后所包含的深层意蕴。这也是历来人们争议最多的地方。新版《日出》从“陈白露之死”入手,恰恰是要跳出传统的再现现实的思路,而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陈白露的内心感受和她的心灵轨迹方面来。事实上,《日出》自问世以来,就被解释为基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寻求一个理想的世界。陈白露所生活的这个社会,是一个腐朽的、没落的、没有任何希望的社会,是一个信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陈白露所居住的这个旅馆的客厅,就是这个社会的缩影,而她自己则深深地陷在这个丑恶的生活圈子里,不能自拔。最终,她也只能作为这个社会的祭品,与它一起毁灭。拯救的力量是来自这个房间外面的阳光与工地上砸夯的声音,它们和方达生一起构成了虚拟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天堂净土般的彼岸世界。这个世界所奉行的应该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之道”。 这种长期以来居于主流地位的解释,不仅是对于《日出》的误读,至少将《日出》的内涵简单化了。实际上,在《日出》中,还应该有另外一个层面,即陈白露的精神世界。这是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的人的心灵的角落。少了这个环节,外面的阳光和工地上的夯声不仅不能落实,还给来自外部的拯救性力量提供了某种“口实”,把陈白露们的“解放”和“新生”完全寄托在外部力量的身上。于是,王延松的新叙事就从舞台上的那一束灯光开始,它照射在陈白露的身上,同时,也照亮了她的心灵。她在最终选择了自杀,其实是以死来争得自由,争得作为人的尊严,同时也是发自内心的,对于“太阳”的召唤的一种呼应。她曾经是一只习惯了金丝笼的生活的鸟,在她周围笼罩着一个在劫难逃的天罗地网,她要逃离这里是不能指望一心只想娶她的方达生的,在这里,陈白露的死成为一种必然。死为她提供了拥抱“太阳”的可能性。这个“太阳”不是别的,就是一个人向善的内在力量。她在死后醒来,沿着通道走向舞台的最前端,走出了那个象征着天罗地网的“穹庐”,走进灿烂的阳光里。这时,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导演的用心,以及这个舞台设计的内在含义和美妙之处。 事实上,新版《日出》的这种新叙事,是对原著意图的一次发挥,而且发挥得恰到好处。它把传统解读所遮蔽的陈白露的内在动机揭示出来,使得“太阳”和工人的砸夯声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力量,而是进入了陈白露的内心世界。我以前看《日出》有一个疑问,不明白为什么陈白露是属于那个没落的旧社会的,未来的新世界似乎与他无关。于是,那个结尾看上去颇像刻意安排的“光明的尾巴”。新版《日出》解决了这个矛盾,从而也赋予陈白露更深刻的含义。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