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片《盲流感》:非视觉娱乐的人性灾难寓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4日22:37  新浪娱乐

  《盲流感》(Blindness)是第61届戛纳电影节的开幕电影,开幕电影是个荣誉,或多或少有致敬的成份,戛纳去年的开幕片是《蓝莓之夜》王家卫的电影,前年则是《达芬奇密码》(blog),从这三部片子几乎可以看出,开幕电影未必就是最佳,但总有其特殊之处,而今年这部《盲流感》究竟特殊在哪,我以为与其说是该片的导演,号称“巴西的马丁-斯科塞斯”的费尔南多-梅里尔斯,不如说是该片的原著作者,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塞-萨哈马高(Jose Saramago)。《盲流感》原著1995年出版,在国际出版界享有很高声誉,其对社会政治的寓言性解剖、对人性善恶在极端情况下的透视,被视为可与经典文学作品相媲美,而这部作品也被说成是促使萨哈马高于三年后摘得诺贝尔奖的“最后的稻草”。该片的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Fernando Meirelles)也是当今国际影坛活跃人物,其导演作品《上帝之城》曾获2004年奥斯卡(开幕片《盲流感》:非视觉娱乐的人性灾难寓言)最佳编剧提名,导演本人也获得了最佳导演提名,最终败给《魔戒3:王者无敌》的彼得·杰克逊,虽败犹荣。

  回到影片本身,对于普通观众来讲,评论一个灾难寓言片好不好,(如果还是引进大片的话),第一个想法就是特技好不好,主要表现为有没有特别震撼的视觉效果,像《后天》、《未来水世界》和《人猿星球》等等等等都有惊世骇俗的视觉场面;而灾难寓言片的发行方,也经常以制作这样的特效花了多少史无前例的钱为宣传噱头,都很有效。经过了几番这样的宣传,观众脑袋里把灾难寓言片自动等同于视效娱乐大片。

  但情况总有些例外,《盲流感》就是一个。所以如果以这个角度说这个电影好不好看,我认为这个片子不好看。

  也许是影片原著深邃的立意和行文,也许是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本人的风格(我的同事在看完片子之后恍然大悟:“哦原来是那个《上帝之城》的导演拍的!”),影片不愧是出自有“巴西的马丁斯科塞斯”之称的导演之手,叙事稳准狠,直接深入人性主题,手法之干净几近狠毒。

  影片讲的是一场发生在未来人类社会的灾难事件,一种从未见过的流感,一种致人失明的盲流感在城中迅速扩散,得了盲流感的人被当成怪物关在一起,被未患病的人派重兵看守,而病人之间也渐渐形成一个小社会,他们互相安慰取暖,互相争斗抢夺,温情和残酷,乐观与绝望,导致人与人的关系迅速异化,人类家园变成动物农庄,人类在几千年的文明后重新面对自身重返动物属性的问题。。。。。

  我相信不同的导演对《盲流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在费尔南多-梅里尔斯这个版本里,我并没有看到任何出于浪漫主义的对未来社会的美化,或者出于票房主义的对视觉盛宴的追逐,该片清楚的指向了原著中对人性进行探索的核心,用电影这种形式完成了原著作者对《盲流感》的精神阐释,即“我并不认为我们真的变瞎,我认为事实上我们一直是瞎子。我们是睁眼儿瞎。我们有看的能力,但我们看不见东西。”(I don't think we did go blind. I think we always were blind. Blind but seeing. People who can see, but do not see.------ Jose Saramago)

  说到缺点的话,该片思索有余,享受不足。就思索本身而言,《盲流感》也并非深入,因为毕竟就“失明”这个题材而言,文字比影像具有天生的优势,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虽然在影像方面有不俗表现,主演朱利安-摩尔在表演方面也达到水准,但可惜电影版本并未超越文学原著本身,更不利的是,电影作品对于“人性”(human nature)这一几近俗套主题的表现,如果无法做到卓越,就已经是失败了。

  ——窦婉茹(blog) 2008年5月14日发自戛纳电影节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