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然:上海影展选片标准会让很多电影望而却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9日01:27  新浪娱乐

  前些日子,贾樟柯曾经为电影节把脉说“我做为普通观众来看上海电影节,最大的感觉是,它没有明确的选片人和策划人,没有明确的选片标准”。

  威尼斯电影节的主席(DIRECTOR)是马克·穆勒(MARCO MULLER),柏林电影节是迪特·考斯理克(DIETER KOSSLICK),而戛纳电影节则是泰尔利·费莫(THIERRY FREMAUX)……这个名单可以举得更长。

    一般来说,一个电影节的主席负责为影展主要单元选片,或者至少是竞赛单元选片——他的选择就是影展的灵魂和专业水准,他也代表着影展文化的传承、延续和创新。如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他们一共有六位选片人(并非人人都是影视专业出身,却个个是分量十足的影迷),负责的重点领域基本按照地理区域和类型划分(如拉美洲影片,或者是实验作品等等);主席则决定竞赛单元的选片工作,他同时也为每届影展订立基调(如08年鹿特丹为了向美国几位实验电影先锋致敬,将影展主题设立为“自由基”)。

    有鉴于此,我们有理由弄清楚谁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掌舵人:是组委会主席即广电总局的领导,还是市政府,或者其它任何专业人士。竞赛单元评审团主席王家卫并不能掩饰这个盲点,而在这种前提下举办的所谓“主席论坛”则显得多少有点令人摸不着头脑,因为这个时候评审团主席王家卫再次被推到了前台讲演或者对话;而往届上海电影节会请来一些国际影展的主席作嘉宾,他们在经历了此番“上海假期”后对自己的电影节一定有一番深刻感想;上海电影节是否把这些主席提出的建议作积极采纳则另作别论。

  其次,上海电影节的选片人亦十分神秘。据说上海电影节的选片团队一共十人组成,皆来自上海本地,包括电影爱好者、影院经理和电影评论人;在一些采访中他们的名字看似笔名,选片不是他们的正职;而主要选片方式和其它经常在各地发现好片的专业选片人也有所不同——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在上海看盘片,观察从全国甚或世界各地递交来的盘片。谈到选片标准的时候,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明显占了上风,当然这也是国情现实。上海选片人的工作值得敬佩,毕竟他们将47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部长短片进行甄选后令他们有机会来影展与观众亲密接触——然而电影节的影片展映永远是双向选择的问题,对电影人来说,由于上海电影节的“A级”影展规格所限,在其它影展已经首映的影片便不能再参加上海的竞赛单元,这样很多影片便会放弃上海,改投“A级”中更具权威性的影展如戛纳、威尼斯和柏林,其竞赛单元水准因此亦受到牵连。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