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拆弹部队》:伊拉克噩梦再现威尼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9月05日00:44  新浪娱乐
《拆弹部队》:伊拉克噩梦再现威尼斯

《拆弹部队》

  凯瑟琳-毕格罗是65届威尼斯竞赛单元中唯一一位女导演,她带来的《拆弹部队》却是一个绝对男性化的世界。 “幽灵、腐败的警察、核潜艇……”这些男性化的主题,在时隔上部作品六年后,被凯瑟琳-毕格罗以加倍强化的战争再次表现。

  继去年德-帕尔玛的《节选修订》保罗-哈吉斯的《决战以拉谷》,这是又一部关于美国士兵在伊拉克前线的描述。 押手井在威尼斯参赛片《空中杀手》中告诉我们只有战争才能让我们意识到和平的存在,凯瑟琳-毕格罗在《拆弹部队》中则告诉我们战争是一种会上瘾的毒品。

  《拆弹部队》是根据纽约记者马克-保勒在亲历前线采访报道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故事,他曾在巴格达和拆弹部队有近一个月的近距离接触。而去年水城参赛片《决战以拉谷》的创造灵感同样来自记者马克-保勒的经历。(这场还在无休无止进行的战争里,每天都在上演着比虚构故事更真实更戏剧化的场面,它足以提供一切电影拍摄所需要的耸人听闻的素材)。当马克叙说那些精英排弹专家在伊拉克前线面临比平常战争更高的死亡威胁,他们用很简单的排爆工具,面对那些可以在几百灭范围内造成强大杀伤力的武器时,导演震惊了。而进一步得知这项危险工作是战士主动选择的结果 ,极端的经历往往让他们再无法继续其他工作。

  影片以马克-保勒的观察为视角,从心理层面审视这些战士内心的脆弱和面对职业的挑战。在讲述这个独特的排爆小组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时,导演凯瑟琳-毕格罗选择了他们具有代表意义的场面,排弹现场从街道转移到楼房,炸弹从垃圾废物堆转到孩子尸体内,又从汽车转移到活人人体,现代战争惊心动魄的真实元素,都可以找到踪影。

  人们对战争的场景并不陌生。但如何将战争拍出新意?《拆弹部队》中有一个值得琢磨的情节画面,片中的主人公詹姆斯化妆成平民去找寻卖光盘的小男孩,当他重新回到军事基地时,却被当作入侵的危险份子残暴地按倒在地。在这个对美国士兵来说处处都是陷阱的国家,刹那间身份的错位,就有可能导致杀身之祸。观众观察和体会战争的角度也在这时发生了改变。但是遗憾的是,如果说影片开头成功地制造了悬念和紧张气氛,接下来更多的镜头却渐渐流于通常的战争叙事,影响了影片的张力,在变换了时间地点的战争场面叙事中,带给观众的情感激动也在递减。

  此外,导演对美国式的英雄主义也有所涉及。电影节的官方杂志《ciak》封面以“出售的生命”为标题报道这部影片,影片中的战士和越战中不同, 他们主动选择了将自己放在危险的战争位置上。在毕格罗的摄像机镜头下,这些拆弹战士是无畏的英雄。 然而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将士兵美化成充满人性和智慧的完美结合体,却召来一部分记者的置疑。(新浪娱乐前方报道组 刘敏)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