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格来说,偶像电影并不能做为一个类型,它可以是武侠片、爱情片、喜剧片,但前提一定是专为偶像量身定做、专供粉丝欣赏(他人想看也来者不拒),在某种程度上,偶像电影可以算是娱乐产业相对成熟的一个标志。譬如电影市场越发达,专打偶像牌的商业片就会应运泛滥。
近几年来,内地电影市场见证了偶像电影的起起落落,虽然一路走得跌跌撞撞,但也在摸索中渐渐形成一定的规律。举凡当红明星,背后无不有着一群数目庞大的粉丝群体在摇旗呐喊,每当有新片首映,现场俨然便成为粉丝们的狂欢现场,因此,传统意义的电影观众,也就是真正冲着电影本身进电影院的人群,有时数量未必及得上粉丝群体,这也是电影投资商为什么情愿把宝押在那些红透半边天的明星身上的原因,在这个时候,演技实力一切都已不重要。
如此说来,马楚成执导的《剑蝶》(blog)就是一部典型的偶像电影。影片捧出的既不是动作,也不是煽情,更不是马楚成的摄影基本功和导演技巧,这些只是质量平平的包装,真正卖的是偶像!吴尊( blog)、阿Sa、胡歌( 听歌 blog)!所以,影迷会发现马楚成和程小东的发挥有点失常,虽然动作戏、煽情戏、小笑料样样齐全,可惜都不花心思,太多儿戏和浮光掠影。而在粉丝眼中,《剑蝶》则足够完美,反正把吴尊拍得够酷阿Sa拍得可爱,一颦一泪一句“何足挂齿”,都足以让他们沉醉,其他大可忽略不计。
所以,对于《剑蝶》,单就电影本身而言,其实乏善可陈。但从市场角度,《剑蝶》却是一部定位相当清晰的商业片,贩卖的就是偶像,买单的就是粉丝。如果成功,对内地电影市场的细化或许会有一个促进作用。在港台,这类为偶像量身定做的商业片,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萧芳芳(学生妹的偶像)和陈宝珠(听歌)(工厂妹的偶像)就分别为自己的庞大粉丝群拍了很多“七日鲜”的娱乐片。70年代温拿五虎走红,为了满足粉丝的要求,此后十几年间,他们每隔几年就会聚在一起拍一部电影,虽然多数仓促粗糙,但票房稳定。另外,80年代的陈百强(听歌)、张国荣( 听歌),90年代的黎明(听歌)、郭富城(听歌),还有台湾的小虎队(听歌)、林志颖( 听歌),甚至近年来的Twins(听歌),都有公司专门为他们量身定做影片和周边产品,瞄准粉丝市场。
一般来说,主打偶像牌的娱乐片水准都不高,不是偶像表现太差,就是成本低粗制滥造。像周杰伦( 听歌)这种首次自导自演就能叫好叫座(《不能说的·秘密》)的偶像才子,着实罕见。而在同类偶像商业片中,《剑蝶》投资规模不算小,制作团队并不差,不过水准远不能与马楚成的《东京攻略()》等代表作相比,但总算把偶像拍得够靓。其实,对这种只能用票房做衡量标准的商业片,吴尊和阿Sa的粉丝究竟有多少?是否具备足够的消费力?都是决定《剑蝶》成败的关键。目前该片首映四天票房号称1500万,成绩还算不错,但小弟最后还是想奉劝一句:在电影市场蓬勃初期,偶像电影的成功当然是好现象,但如果不保证质量,一味利用明星效应让粉丝买单,长此以往,就会搞差市道,香港电影的衰落不就是前车之鉴么?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