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值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广东省委宣传部和深圳市委宣传部等主创单位推出了26集电视连续剧《深圳湾》。此片是广东继上世纪90年代《外来妹》、《情满珠江》、《英雄无悔》、《和平年代》等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和独特价值的“南粤风”电视剧之后又一部反映改革大潮中人民群众心路变化和生活变化的力作,也是纪念改革开放30年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作品。这部“桥头堡”风格的电视剧,其文化品格和美学风格是主题鲜明、构思精巧、语言考究,具有历史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的历史价值。
此片具有历史的艺术价值。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一段值得用艺术的形式大书特书、纵情讴歌的历史。作品将镜头对准了“伟大事业”中“的伟大实践”和“伟大的时代精神”,运用电视连续剧特有的审美优势将观众带回到曾经的历史中并获得“在岸上”的反思。反映历史的艺术家们理应是探究历史的思想家,列宁把列夫.托尔斯泰誉为“俄国革命时的镜子”,说他是“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到来时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而《深圳湾》却没有忘记那段“发韧期”的历史,用生动的形象记录了今天在“80后”、“90”后的青年人看来几乎不可理解的历程,但从那段非凡历史走过来的今天的观众又几乎都可以从赵家“建、设、家、乡”四兄弟身上或多或少照见自己的影子。剧中赵可设在极其矛盾复杂的心态下向暗恋的“逃港”知青林笑怡开枪、陈二平的孩子因营养不良夭折、石岗村集体“走私”、赵可建对大陆政策的疑虑甚至是胆战心惊以及回乡来被父亲拒之门外……那段艰难起航的历史,是悲壮的历史,而能够清醒地总结出那段历史的经验,则又是一出喜剧。30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人们意识的变化和思想的解放,严酷的现实让人们真正懂得“关起门来搞不成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可以说这种变化,是经历一百余年来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的历史、社会主义探索历史、“文革”动乱历史后民族的思想大解放和大觉醒。“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从哪来》)这种极为深刻的变化,在剧中得到了形象的艺术化的体现,如赵可建狭隘的乡情、南湾村民对待日资企业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几千年的“农民式自由”、小富即安、“法盲”与“科盲”等等,都被伟大的改革洪流冲击、荡涤,并最终在民族的思想解放和意识觉醒中土崩瓦解。
此片具有历史的艺术价值,还表现在正确处理了艺术作品中的历史的“英雄观”和“群众观”关系。毋庸讳言,当今包括电视剧创作在内的文艺创作,有一种“告别革命”、“淡化政治”、“躲避崇高”、“远离政治”、“消解价值”的美学主张。过去在极“左”思潮影响下的那种假大空“政治“和伪崇高,我们当然要反一个缺少英雄、缺乏崇高的民族,乃是一个没有希望并断难走向现代化的民族。《深圳湾》也塑造了一个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上的英雄——赵可设,他是石岗村民兵连长,也是第一个鱼塘承包户、第一个雇佣工人的农民、引进日资企业后成为了中方的总经理、又为”石岗村“的发展奔走呼号却隐忍自己的情感,而最终“南湾速度”在他手上得以实现。他是一个活跃于改革开放历史大潮的真英雄。此剧既是对赵可设这个英雄的颂歌,又是对那个时代付出艰辛劳动的人民群众的礼赞。首先,赵可设本身就是农民,他有一种农民式的“狡猾”与“智慧”,只不过他敏锐地把握了历史的机遇,才从千百万农民中脱颖而出。而那些善良的“石岗村”村民们也是真正的英雄。例如在日资企业大岛公司遭遇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准备撤离的时候,为了将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企业留下来,也为了报恩这个使南湾发生巨大变化的日资企业,“石岗村”的村民自发筹措资金为日资企业渡过难关,就连“清洁工”于虹也拿出了微薄的工资,终于大岛公司留了下来。另外,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农转非”的农民在转型过程中同样承受了巨大的裂变痛苦,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壮的英雄式的苦难……可以说,正因为此剧把握了正确的历史观、英雄观,才使得艺术形象真实可信,才使这场“伟大事业”中的“伟大实践”和“伟大的时代精神”得以成功地艺术地展示。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