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非诚勿扰》:我们误读了“文青”冯小刚?

  去年冯小刚用一部悲情的《集结号》贺岁,昨天打着“回归”大旗的《非诚勿扰》全国上映。因为冯小刚+葛优,喜剧+贺岁的金字招牌,电影院里的观众打起了拥堂,一片“电影过年”的热闹气氛。而看过影片,抱着开心一笑念头而来的观众却发现,这是一部非典型的冯式贺岁片。《非诚勿扰》并非冯氏贺岁喜剧完全意义上的回归,冯小刚依旧在尝试着转变。借着冯氏喜剧的外壳,以商业自居的冯小刚过了一把文艺片导演的瘾。创造了贺岁片模式的冯小刚同时也是被观众误读的冯小刚。

  观众喜好PK个人情怀

  自白:“我不担心观众,因为这几年观众一直跟着我走。内地的商业片都是带点文艺片味道的。这种文艺商业片比纯商业片更卖钱。”

  一直以来,冯小刚都被贴上喜剧片导演的标签,这是他最大的成功也是对他最大的误读。其实,冯小刚一早就是个走批判文艺路线的导演。在《我把青春献给你》一书中,冯小刚曾袒露过自己创作的苦闷,自己筹划的许多现实题材,由于种种原因都不能拍。机缘巧合,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走上了喜剧的道路。“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这是葛优在《甲方乙方》结尾处一句幽幽的独白,叫人心里满是温暖、感伤又充满期待。这部喜剧电影是冯小刚打响贺岁片的第一炮,它并不完美,甚至被人称作“小品”,却个性鲜明,奠定了冯氏贺岁喜剧的基调,创造了中国电影的档期意识和商业片模式。歪打正着地干了许多年,冯小刚创造了贺岁不败的神话,也走上了“被市场绑架的人生”。而回顾冯小刚的创作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冯小刚一直在努力打破“喜剧”的“纸枷锁”。

  从冯小刚出道之初编剧的《大撒把》、导演处女作《永失我爱》,到《一声叹息》,再延续至《非诚勿扰》,“非典型冯氏喜剧”路线清晰可见。这些影片几乎都是从现代都市人的情感角度,让观众深切体会到生活的乐与痛,正是这一系列“非典型”作品构成了了解冯小刚创作历程最重要的标杆。至于冯小刚十年来为人熟知的那一系列喜剧代表作,则更像是这种尝试不被市场认可之后的痛定思痛。一直说冯小刚不被学院派认可,是票房大户奖项输家,其实他的《一声叹息》在国内外获奖无数,却偏偏票房歉收。于是,当冯小刚的个人情怀不能打动市场时,他放下身段用一系列喜剧为观众做“足底按摩”。而经过十年积淀,掌握了口碑,掌握了市场,冯小刚终于能用今天的资源来继续自己的文艺追求。从《甲方乙方》的小品式喜剧,到《天下无贼》的笑中有泪,从《大腕》的异想天开,到《手机》的“一声叹息”,从葛优加美女的明星阵容到《集结号》起用新人……看过《非诚勿扰》,观众也许会感慨:“谁毁了这份庸俗,谁就毁了冯小刚!”但其实我们一直把冯小刚想简单了,他一直是个“文艺青年”。观众的喜好与导演个人的追求始终都会有分歧,而冯小刚一直在带着观众转型,而《非诚勿扰》只是一部过渡产品。从量变到质变,冯小刚下一部的地震片,还有那个永远在筹备期的《温故1942》才是冯小刚电影的终极目标。

  嬉皮笑脸PK骨子里的浪漫

  自白:“我以前一直是一个浪漫的人,只是隐藏得比较深,大家都没发现。现在一看自己都50了,再不浪漫就来不及了,于是我就浪起来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8364;

更多关于 《非诚勿扰》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