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京报:香港电影需要“本色”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4日03:25  新京报

    作者:列孚

  今年上映的香港电影(包括与内地合拍片)有53部。不少人都认为港片难见“港味”,相当一部分与内地合拍的港片的确“港味”是淡了,但纯粹的港片港味还是十足的。例如黄真真《六楼后座2家属谢礼》邱礼涛的《性工作者2:我不卖身,我卖子宫》、许鞍华《天水围的日与夜》、刘国昌的《狂野之城》等,均为立足香港的写实之作。香港电影从来不乏江湖片,今年的《黑道之无悔今生》、《夺帅》《军鸡》、《黑势力》和《文雀》等片,同样有着人们所熟悉的“港味”。其中杜琪峰被调侃为“想做王家卫”的《文雀》尤其以怀旧出发,出色的摄影和绝妙的配乐令香港旧街区别具一番味道,影片拍的虽是“盗亦有道”,然而导演的那份香港情怀是如此的表露无遗。

  两导演成“逆市奇葩”

  今年值得一提的香港导演有两个:邱礼涛和叶念琛。以往邱礼涛在香港电影逆市中平均每年均有3至4部片开拍,有“逆市奇葩”之称,今年只有一部性工作者十日谈(新京报:香港电影需要“本色”)》的姊妹作《性工作者2:我不卖身,我卖子宫》。影评人出身的叶念琛,在许多同行都无戏可拍的情况下,今年竟一口气拍了三部影片:《我的最爱》《亲爱的》和《绝代双娇》,也算是“逆市奇葩”。

  在比较活跃的香港导演中,杜琪峰、邱礼涛、陈果还有李志毅等,似乎有点不在乎自己的影片能否进入内地上映,至少不那么主动。为什么?是他们要坚持香港特色,有人甚至认为为了迁就内地市场,令港片少了好多“港味”而令港片被内地同化。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港片内地化”还是“内地电影香港化”?特别以后者近年出现的《大电影》爱情呼叫转移(新京报:香港电影需要“本色”)(blog)《武林外传》《十全九美》(blog)等影片就像是香港电影高峰时期的那些被认为是“反智”、“弱智”搞笑片那样,成为中文电影形成兴旺的标志之一。而且这些影片的票房都相当不俗。至于“港片内地化”,大部分出现在以香港为背景的合拍片中。例如在对白处理上就少了更加地道的粤语里的俗语、俚语或嘲讽、自嘲式的幽默,或在画面上相对地不那么具视觉冲击,又或是在题材上缺乏尖锐性,再就是影片中必须加入内地演员饰演的角色后就显得格格不入等,尤其是香港电影中能够表现的多元化思维,在合拍片中被减至最弱。如刚刚上映的《狼牙》,故事竟发生在13年前,这有点令人怀疑这种太刻意的时间安排背后的动机;此外,《保持通话》里的刘烨(听歌)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在香港混的黑社会大佬,就算他再怎么努力也难与香港演员饰演的角色取得平衡。即使是以前,香港电影中有台湾演员参与演出,也会令该片打了折扣。毕竟地域文化熏陶出来的人就是不一样的。

  今年期待《赤壁》下集

  徐克吴宇森今年分别给我们带来了《深海寻人》《女人不坏》和《赤壁》,前者两部片均在刻意地不想重复自己,然而却未如理想,特别是《女人不坏》,过分刻意的夸张令影片少了可令观众投入的反省。《赤壁》带来标准化的好莱坞制作,也告诉大家“什么叫好莱坞”。吴宇森心目中的英雄是周瑜,使影片相对传统三国故事有了些新意。陈嘉上《画皮》叶伟信《叶问》票房不错,不过,《画皮》精彩在后面的20分钟,有失平衡;而《叶问》与《梅兰芳》“PK”,两部同为人物传记片刚好形成一南一北、一文一武的有趣现象,所谓“边缘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呈现构成中国文化的多元性,香港在这方面依然担任了重要角色。

  香港电影及其电影人在本年度的表现只能算不过不失,未有像去年陈可辛投名状(新京报:香港电影需要“本色”)(blog)那样带来较大冲击。而即将上映的《赤壁》下集,会令我们有所期待?

  □列孚(香港资深影评人)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8364;

更多关于 香港电影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